眼下,作为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的重要建设项目,位于伊滨区的西安交大二附院洛阳医院建设项目(一期)正加紧推进,不久之后,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这项顶尖水平的诊疗服务。
眼下,作为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的重要建设项目,位于伊滨区的西安交大二附院洛阳医院建设项目(一期)正加紧推进,不久之后,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这项顶尖水平的诊疗服务。
位于伊滨区中轴景观带上的中央公园项目现场,也是一片繁忙景象。该项目是连接洛阳市文化中心、会展中心、科技馆、奥体中心等地标性建筑的景观轴线。目前,公园内水系、景观桥已经完工,正在抢抓当前绿化的黄金时机,加快推进景观绿化工作。
打造伊滨科技产业新城是洛阳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市委确定的伊滨发展新定位。作为洛阳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最重要的发展平台,伊滨区正瞄准市委赋予的新发展定位,聚焦打造科技产业新城,锚定主攻方向,做强做优产业支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持久动力。
锚定新定位,谋篇布局
在发展定位上
伊滨区聚焦创建国家级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中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对标对表广州知识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等,高质量编制发展战略研究和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构建科技产业新城的“四梁八柱”。目前,该区正委托“中国脑库”——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编制伊滨科技产业新城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规划,预计2月底完成。
在发展方向上
通过“三大改造”、数字化赋能等,提升钢制家具、绿色食品等传统产业;着力培育壮大科技服务、网络安全、智能终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新一代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科学等未来产业。
在产业布局上
中心城区围绕“双高”产业定位,着力培育一批高端制造产业园区、科技创新园区和高端服务业园区;城乡统筹区着力推进钢制家具产业转型升级、食品工业和都市休闲农业、通航产业;万安山区域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体育康养产业。
在工作重点上
实施“四上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计划行动,加大“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梯次培育力度,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
做强“硬支撑”,干出精彩
去年,该区成功举办“千企进驻伊滨”活动,1038家企业成功进驻。利用省外资金46.2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0%;实际吸收外资2.85亿美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5%,开放招商成效显著。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1家、创新平台15个。
没有等出来的精彩,只有拼出来的辉煌。
该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工作导向,出台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促进楼宇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实施细则,以高质量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产业发展上坚持“双高引领”,在城市形态上打造科技产业社区、科创小镇和科技园区,在经济形式上着力发展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引进培育检测平台、双创平台,着力把伊滨打造成科技创新示范区和青年友好型城市示范区,把支撑洛阳未来发展的产业做起来,着力形成新的城市形态,使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目前,凯盛信息显示材料(洛阳)公司5条生产线、兰迪玻璃钢化装备工厂搬迁、佛光发电一期等已投产,震海智能制造一期联机生产……高端装备制造业基础愈加坚实。玉泉文化商业广场预计9月投用,丹尼斯大卫城与商业中心已开工建设,农行、农商行等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楼宇进驻项目353个,新增市场主体5038户……高端服务业加快集聚。
抢抓机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实现千亿级经济总量目标,没有高质量的产业作支撑是不可能的。该区树牢“项目为王、产业为基、平台为要”理念,在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下功夫。
实施传统产业提质发展行动
依托钢制家具这一传统产业、当家产业,从去年开始,该区同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盛威集团开展战略合作,规划建设占地3300亩、总投资额约120亿元的金属家具产业智能制造园区。
实施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壮大行动
依托伊滨产业发展基础,结合当前产业风口,坚持“抓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思路,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服务业“3+X”主导产业,引进龙头企业,并着力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培育产业集群,使产业结构更优化、产业规模更壮大、产业聚集更高效,着力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光电电子器件等百亿级甚至千亿级产业集群。
实施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行动
密切关注最新的科研成果,尤其是紧盯已处在工程化产业化前沿、只差“临门一脚”的关键技术成果,前瞻谋划布局生命健康科学、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
推动创新平台建设
建设科技产业社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旅文创产业3个平台,建设中科洛阳信息产业园和中欧(洛阳)科创国际合作产业园、国宏先进制造产业园等20个科技产业社区。谋划实施“中部乐谷”音乐制造产业园、“晨间经济”文体餐旅创新品牌、医养康养中医特色街区等项目。 (阮现武 费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