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连日阴雨初歇,清晨的薄雾散去,阳光洒在漫山遍野的芝麻秆上。此时,伊滨区寇店镇水泉社区的山坡上人影绰绰,镰刀收割农作物的唰唰声与人们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
“这几天心一直揪着,就盼着天晴。芝麻这东西就怕淋雨,一旦发霉,一年的辛苦就打水漂了。”正在地里带着村民忙碌的社区干部孙小五直起腰,擦了擦头上的汗珠子,脸上洋溢着笑容,“好在雨停了,社区也协调好了晒场,大伙儿心里踏实了。”
这片芝麻地有1600余亩。自今年以来,寇店镇积极落实各项杂粮种植补助政策,水泉社区的山区地形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芝麻生长。在群众一致同意的基础上,社区创新提出了“统一服务+百姓自治”种植方案。
“我们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思路,既要发挥组织的统筹优势,又要充分激发群众的增收动力。”孙小五说,他负责芝麻种植与收割协调工作。
他介绍,社区在麦收结束后统一组织机械将秸秆粉碎还田,以改善土壤肥力;从优选种子、统一犁地到适时播种,整个前期过程由社区全程协调,提供“一条龙”服务。这样一来,群众在技术、设备和协调上的难题迎刃而解。
到了收获季节,群众把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芝麻成熟后的收割、晾晒及最终销售均由各家各户自主完成,销售收入也百分之百归群众所有。这种模式,既保证了种植的规范与效率,又让百姓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真正将政策的红利装进了群众的口袋。
“我们提前就谋划好了,”孙小五指着社区内开阔的文化广场和主要街道说,“这些场地会全部开放给群众晾晒芝麻。到时候,社区还会安排大型机械进场,帮助群众进行脱粒和清理,最大限度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孙小五介绍,这批芝麻生长周期短,从播种到成熟仅用了三个多月,是土地高效利用的典范。芝麻收割完成后,土地不闲置,群众会紧接着抢种下一季小麦,从而实现“一块地两份收成”。
水泉社区的芝麻丰收景象,是伊滨区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缩影。近年来,该区跳出“单一粮食种植”的思维定式,因地制宜布局农业产业。在集中连片发展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的基础上,该区积极发展谷子、芝麻、中药材、特色果树等经济价值更高的特色作物。
“这套‘主粮稳基础、特色增效益’的组合拳,不仅让土地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也拓宽了广大群众的增收路子。”孙小五说。(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赵硕 通讯员 任费伊 杨芳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