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傍晚,瀍河区杨文街道杨文社区中铁二十局家属院的广场上,聚集了不少纳凉的老人。“你这两天见邹嫂了吗?”70岁的居民王俊雅向身边人问道,得到肯定答案后,他才放下心来。
王俊雅与所问之人非亲非故,问候是他坚持多年的习惯。对小区独居老人,隔两天不见,他就会到居民聚集地打听对方去向。如果没有找到答案,他还会主动上门,直到确认老人平安无事。
此举已在不少居民中形成默契。“大家最初觉得奇怪,后来发现他是为了关照老人。受他影响,俺平时也会留意老人的生活状态。”居民徐雪琴说。
听在耳中、暖在心头,看似简单的一句问候,却在无形中增进了邻里关系,成了撬动小区治理的“支点”。
该小区居民多为中铁二十局退休职工,来自全国各地,年轻时因参与国家建设并肩奋斗,退休后朝夕相处。在王俊雅看来,大家互帮互助能更好地走好人生后半程,至于语言文化间的差异可以通过加强沟通解决,问候就是他找到的“钥匙”。
实际上,王俊雅的问候是从小事开始的。“退休最初那几年,看到提米、提油爬楼吃力的老人,我都会上前搭把手,并告知有啥需求可以找我。”他说,不为别的,就是想帮帮别人。
“你有啥需要帮忙的,打个招呼,我随时都能上门。”“身体恢复怎么样了?我来看看你,祝你早日康复。”……对经常说出的问候,王俊雅不厌其烦,反而从中获得了不少快乐。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王俊雅的问候逐渐化作“信任货币”,打开居民信任的“心房”,大伙儿有事儿也愿意找他。
“多亏了王师傅,家里漏水的问题才顺利解决。”家住5号楼的刘阿姨说,前不久家里卫生间漏水影响楼下住户,她心里过意不去却无力解决。王俊雅就两家来回跑着说和,还帮忙找人维修,这才结束了争执。
远在外地的住户,有啥事儿也找王俊雅帮忙:房屋要外租,帮无法参与维修的房东换灯;替居民招呼工人在家安装燃气管道……
王俊雅所做的一件件小事,像一块块砖,砌成了大家对他的信赖。
在参与小区助老服务、矛盾调解等工作中,王俊雅还带出了一支志愿服务队。“我们每年会从刚退休的人中发展新人,壮大志愿服务队伍,确保服务能够持续开展。”王俊雅说,大伙儿还达成一个共识:只要听到救护车的响声,要停下手里的活,尽快赶到病人家中,协助将其送去医院。
“我们将持续做好服务,通过问候不断拉近彼此距离,将小区建设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王俊雅表示。(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吕百营 通讯员 邓佳英 王浩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