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您看这是无花果树在‘新家’的照片,长得多好啊!”近日,在瀍河区塔湾街道机车社区“暖心议事会”上,网格员卢洛利打开手机相册,里面记录着一棵承载着思念的无花果树的“迁徙故事”。
去年8月,在机车社区48号散楼的老旧小区改造中,这棵树龄7年的无花果树因影响施工需移植,它的主人李俊兰却含着泪说:“这是我哥走前种的,留树就像留个念想。”
卢洛利没简单“一伐了之”,而是跑了3家物业公司,终于为树找到了“新家”。如今,这棵树在恒西社区的花园里长势良好,李俊兰逢人就说:“多谢网格员,看到这树长得好好的我就放心了!”
这样的柔性治理场景,在机车社区还有很多。作为一个老龄化率超35%的社区,近年来,机车社区以“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对接机制为纽带,引导居民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努力实现双向奔赴的共治转型。
“暖心议事会”成为共治的生动缩影。“风华小区7号楼、8号楼之间地势比较低,一下大雨,院外雨水会倒灌进小区。我建议在风华小区大门入口处增加一道截水沟。”68岁的机车厂退休党员尹德才在议事会上提出的“增设截水沟”的方案被机车社区及区住建局采纳,并迅速落地。这不仅避免了暴雨天气时雨水倒灌的问题,更点燃了大家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越来越多的老人像尹德才师傅一样,将自己的意见建议转化为社区治理的“金点子”。机车社区组建23人的“夕阳红志愿服务队”,老人们既能享受社区提供的“银发课堂”等贴心服务,又化身“银发智囊团”,在矛盾调解、民意收集等方面发挥余热,形成服务与反哺的良性循环。
机车社区建的12个居民微信群为双向奔赴提供便捷通道。居民动动手指,就能在群里反映问题,网格员线上接收诉求,实现问题的快速响应和高效解决。
在风华小区公厕改造过程中,居民通过微信群提出增设无障碍设施、优化通风系统等建议,社区积极吸纳并调整改造方案。施工期间,居民主动参与监督,确保工程质量。最终,公厕改造不仅满足了居民需求,更赢得了100%的满意度。在办理增设截水沟、积水点改造等11件民生实事时,社区与居民密切配合,共同推进,让居民切实感受到自己是社区的“当家人”。
下一步,机车社区将通过完善“暖心议事会”议事机制让居民“有话说、说了算”,通过培育自治队伍让居民“有事干、干得好”,通过共享治理成果让居民“有获得感、有归属感”,真正让社区与居民在双向奔赴中同频共振,让治理效能转化为家家户户的幸福感。(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孙小蕊 通讯员 付亚楠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