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1400多亩地用于矿山开采,生态脆弱,群众最大收入是地租;如今,矿山重新披绿衣,大型现代化养殖场建了起来,村民成了股东,端起了“项目碗”,吃上了“生态饭”。
昔日,1400多亩地用于矿山开采,生态脆弱,群众最大收入是地租;如今,矿山重新披绿衣,大型现代化养殖场建了起来,村民成了股东,端起了“项目碗”,吃上了“生态饭”。
这里是新安县石寺镇北岭村,一个面积2.5平方公里、1500多口人的丘陵小村,在经历了时代变迁后,焕发出勃勃生机。
“目前,我们村已有1000多亩矿山用地完成修复。”北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袁楼子说,北岭村铝矿藏量丰富,早年间,土地基本都是矿山用地,长时间的开采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不少村民离开家乡,外出务工。
这些年,石寺镇大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产业转型发展”,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按照当地产业转型规划,冬桃种植和肉牛养殖是重点发展的产业。北岭村选择了后者,去年在已修复的土地上建起了标准化肉牛养殖场,还配套建设了玉米种植基地。不少村民入股该项目,既为项目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也得到了分红。
村民刘刚子年近70岁,是肉牛养殖场项目的“股东”。项目建设初期,他拿出10万元入股。“周边有意愿的散养户可享受‘托管代养’服务。”刘刚子说,该项目收益可观,还能降低农户的养殖成本和市场风险,规避散养易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麦收和秋收时节,养殖场会派人到田间地头收集或等待村民“上门送货”,按照商定的价格收购小麦、玉米秸秆。然后,再由机械将秸秆制作成每个重量为700公斤的草垛,拉回场内存放,每日按照肉牛食量统一制作饲料。这样一来,秸秆回收再利用,村民挣了钱,养殖场的饲料问题也解决了,可谓一举三得。
袁楼子说,养殖场规划占地面积300亩,肉牛存栏量2000头。目前,已经建成投用的一期工程占地面积50亩,建有4栋现代化标准牛舍,配套建设了饲料仓储车间、储青池、污水收集处理池、管理技术服务室和一体化粪污收集处理设施,年育肥肉牛500头,年经济收益在1000万元左右。二期工程将一体化综合开发光伏发电站与养殖场。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带动5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使村集体收入年增30万元以上。(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赵硕 通讯员 许向云 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