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伊滨科技城建设发展,李村镇多个村改居社区陆续出现,村民走进安置小区变身居民。为做好安置小区后半篇文章,李村镇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通过邻里空间、邻里共治、邻里服务“三邻”模式,推动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社区服务有机统筹,将堡垒筑到家门口、力量聚到家门口、服务送到家门口。
近年来,随着伊滨科技城建设发展,李村镇多个村改居社区陆续出现,村民走进安置小区变身居民。为做好安置小区后半篇文章,李村镇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通过邻里空间、邻里共治、邻里服务“三邻”模式,推动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社区服务有机统筹,将堡垒筑到家门口、力量聚到家门口、服务送到家门口。
组织堡垒筑到家门口
新源嘉苑小区安置着武屯和西柿园两个社区的群众,该小区打破社区级行政界限,将社区合二为一,打造集党群、便民服务等于一体的邻里中心。永泰嘉苑小区立足实际,对李南、李北、李西等8个安置社区进行深度融合,以“三合”模式推进“党建+”邻里中心建设,有效破解“一区多社不同频”“人户分离”的治理难题。
2022年以来,李村镇不断发挥组织优势,多措并举推动邻里中心提档升级。坚持“支部建在小区,组织覆盖楼栋,党员联系家庭”理念,建立“党总支+”组织体系,分别成立兰台嘉苑、吉庆嘉苑、永泰嘉苑、新源嘉苑等4个安置小区党总支,下派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任党总支书记,统筹多个社区的管理,组织社区党员、网格长等主体参与异地网格管理,推动基层党组织触角有效延伸。
该镇积极培育党员骨干和带头人,充分发挥物业党员先锋岗、红领巾小队、夕阳红协会邻里调解帮等平台作用,形成“社区+物业+学校”“儿童自治+家长后援”等自治模式,激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充分解决社区、物业两张皮问题,华林苑实施“党建+ 物业+ 邻里”的运作模式,充分发挥社区党支部“轴心”作用,组建社区党支部领导下的实体化物业管理公司,物业的所有支出全部都要上“两委”会,报镇政府审核,保证每一笔支出都用之于民,公开透明。该镇红色物业的建立一方面优化服务机制,为群众提供“24小时保姆式”物业服务,另一方面还组建了“党支部+党员+保安+公益性岗位”志愿服务队,提供“长效机制”,实现“24小时自治式”物业服务。
群众力量聚到家门口
12月12日,豫剧爱好者们齐聚李村镇新源嘉苑音乐之家,武屯社区居民程喜玲拿起话筒,走上舞台,精气神儿十足,演唱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其他爱好者也接连登台,大家欢聚一堂,共享文化艺术大餐。
“这次活动特别难忘。新源嘉苑有些社团平时没事儿就过来唱唱戏,心情特别舒畅。这次活动,不仅是本社区的爱好者,还有杨湾、东柿、白塔、袁付等社区,有种李村人民都聚集在一起的感觉,热热闹闹的还特别亲切,感觉很幸福!”程喜玲说。
“随着各社区邻里中心服务功能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走进邻里中心,有效改善了‘见面不相识’的邻里关系。”李村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自李村镇社区邻里中心建成以来,周边居民休闲有了新去处、活动有了新场所、邻里沟通有了新平台。该镇持续强化“三自”组织建设,依托邻里中心,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注重将社区居民、志愿者和社区团队三类重要内生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多渠道全方位收集居民个性化信息,共成立自乐组织95支、志愿服务组织227个、自治组织148支,常态化开展社区治理活动410余次,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725次,处理各种社区问题160起,覆盖率达100%。
便民服务送到家门口
“阿姨,您感觉理得行不行?”“行行行,挺好的,谢谢你啊!”“上理发店都得15块钱,你说这在咱家门口,不要钱都给理发,多好呀,挺高兴的。”社区居民杨大爷说。
近日,在李村镇兰台嘉苑社区广场上,社区联合物业开展义诊义剪活动,不仅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为老百姓送去“家门口”的贴心服务。
2022年以来,李村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共享空间为理念,通过“7+N”模式(聚焦养老、育幼、医疗、文体、便民、培训等7个功能,拓展至其他公共服务),指导各社区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功能性改造,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实现了邻里中心行政最小化、服务最大化,居民足不出社区便可享受到多样化的生活服务。
下一步,李村镇将以党建为引领,加大对邻里中心建设及运营管理的支持力度,运用专业化、市场化模式,下沉更多服务资源和项目,拓宽“党建+服务”覆盖面,让邻里中心真正成为“家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