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涧西区湖北路街道上海市场社区,有这样一群宝妈,她们通过社区建设的手工坊,边带孩子边挣钱,在家门口圆了就业梦。
“朱姐,这几天我又做了400条渔线……”昨日一大早,居民席琼琼送完孩子便拿着做好的渔线成品走进社区手工坊,核算清楚后,她又领了一批渔线原材料。手工坊内,已摆放了不少等待发货的渔线、鱼钩、手链等产品。
“这里工作时间自由、工作地点不受限制,很适合宝妈们就业。”说这话的,是手工坊负责人朱晨辉。
实际上,朱晨辉也是一名宝妈,带娃生活让她有些“无所适从”,想找份工作融入社会,又怕影响照顾孩子。思来想去,她决定自主创业,创业方向是熟悉的手工编织。
“最初,我一边在家摸索编织技巧,一边对接市场。”朱晨辉说,随着自身编织技巧的精进,她加工的产品销售得还不错。不过,场地小制约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如果租赁房屋,又会增加创业成本,她一时有些迷茫。
转机出现在今年年初。“当时我听说,上海市场社区邻里中心正在承接项目,我有些心动。”朱晨辉说,在她看来,手工坊项目落户社区,既能解决场地问题,又能引导更多群众参与。
社区也有带动群众就业的想法。“既想照顾好孩子,又想做点什么补贴家用,不少宝妈都有这想法。”上海市场社区党委书记许文盈介绍,手工编织工作相对自由,正好适合她们。为助力项目落地,社区还在房租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
没过多久,朱晨辉的工作室就从家里搬到了社区邻里中心,吸引不少群众前来参观咨询。对有参与意愿的群众,朱晨辉也会手把手地教。“大家一开始做得慢,几个月下来,从串珠、针织到缝补都明显熟练不少。”她说,做得多的每个月能增收1000多元。
群众参与热情高,是因为销路好,用朱晨辉的话说,这是“订单式”买卖。“义乌的客户会将需要的样式和原材料发过来,我负责收购大家加工的产品,群众不用担心销路。”朱晨辉说。
在深入对接市场后,朱晨辉将手工坊的业务范围拓展到渔线、鱼钩、香包等产品,事业越做越大。随着手工坊知名度提高,参与的群众越来越多,目前已有40余人。
“宝妈有就近就业的需求,社区就有义务帮助她们。通过建设手工坊,社区的资源盘活了,大家的凝聚力也增强了。”对社区的新变化,许文盈深有感触。(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吕百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