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区河阳街道横涧社区(原孟县横涧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31年这里就有共产党员活动,1936年建立党组织。抗日战争时期,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村民积极支援抗日部队,传递情报,开展抗日武装活动。至今,红色基因仍在延续。
吉利区河阳街道横涧社区(原孟县横涧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1931年这里就有共产党员活动,1936年建立党组织。抗日战争时期,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村民积极支援抗日部队,传递情报,开展抗日武装活动。至今,红色基因仍在延续。
红色种子落地生根
在横涧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80岁的席光君向我们介绍了那段革命斗争历史。他说,自古以来横涧人以务农为生,安分守己。20世纪30年代,横涧的一批进步青年,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组织革命团体,带领广大劳苦大众参加到民族解放的革命洪流之中。
1934年在席公权家成立“贫民互济会”
1931年,时年17岁的席公权在孟县师范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也是村里第一个入党的。在孟县师范就读期间,席公权两次参与并领导学生运动,被开除后,在进步教师的帮助下,来到沁阳师范继续学习。1934年,席公权同从孟县师范毕业的席松涛一同被聘到横涧小学任教。
当时的横涧村约有200多户人家,大家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遭剥削,每年收获的粮食还不够缴税还债。席公权目睹贫苦农民的生活,和席松涛商议后决定成立“贫民互济会”。这是当地第一个在农民中组织起来的互助会组织,为抗战初期横涧党组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36年1月,席公权介绍横涧小学教师席鸣亭、许克明入党,并建立横涧党小组;1937年1月,发展成为党支部;同年4月,中国共产党横涧区分委成立,下辖两个党支部。
横涧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
“推磨杆”打垮“东洋刀”
在抗日战争时期,横涧党组织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培养和发展党员,掩护党的干部,暗中传递情报,组织动员青年参军参战。
横涧社区居委会委员席伟奇说:“我今年40多岁,从小就听父辈们讲当年村里抵抗日军入侵的事迹,‘推磨杆’打垮‘东洋刀’就是其中一个。”
《横涧村志》记载,事情发生在1941年,当时孟县已经沦陷,日本侵略者派兵进驻,开始对周围村庄实行“三光”政策,残害人民群众。横涧军民避免与敌人正面接触,利用有利地形展开游击战,敌来我走,敌住我斗,使得敌人寸步难行。
1941年8月的一天,驻扎在附近的日本兵出动到横涧抢劫,其中一个手持东洋刀的日本兵单独来到村东头。
村里几个年轻人发现这一情况后,一心想干掉这个家伙。经过一番密谋,他们来到日本鬼子面前,比画着告诉他附近一家养的有鸡,将敌人诱入村民席凤钦家。
日本兵进入院内后,席传禄、席凤刚、席春堂、席延乾等人各自找到一些农用工具,等到日本兵提着鸡从大门出来时,藏在门口的席传禄用推磨杆一下把他打倒在地,众人一顿痛打,将其打死,随后将其尸体投入附近的枯井中。这就是“推磨杆”打垮“东洋刀”事件。
席光君在展览馆内介绍当地党组织的建立
使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
现任横涧社区党支部书记的席发全说,这一事件大大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1931年至1949年,横涧先后有110名青年参加革命,牺牲10人。仅1942年,横涧就有40人参加八路军或到抗日根据地从事抗日工作,因此又被称为“八路村”。
席发全说:“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孕育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开辟了国家走向复兴的道路。新时代的今天,革命传统不能丢。”
目前,横涧社区定期组织党员干部、青少年儿童参观位于该村的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席发全说:“我们要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让红色基因激励我们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绘制好乡村振兴蓝图,使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洛报融媒记者 郭飞飞 通讯员 张连生 姜彩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