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县底张乡中高村李翔梧故居隔壁的一处院子,牌匾上“三余书屋”四个大字格外醒目。
李少武整理图书
洛宁县底张乡中高村李翔梧故居隔壁的一处院子,牌匾上“三余书屋”四个大字格外醒目。
“我们村是革命烈士李翔梧的老家,红色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人。村里建起这个书屋,不仅传承了红色文化,还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村风村貌。”近日,中高村“三余书屋”管理员李少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记者走进“三余书屋”时,有的村民在阅读养殖技术类书籍,有的在阅读文学名著。
“过去几年,我靠着从书上学来的知识,不仅掌握了更加科学的养羊技术,还能处理羊生的一些小病。”养殖户李永涛说,“三余书屋”让他成了村里的养殖能手。
李少武介绍,这个农家书屋建成于2012年,2016年改名为“三余书屋”。
何为“三余”?这源自李翔梧的父亲在村中免费办教育的一段佳话。
“这个名字是中高村红色精神的传承和延续。”李少武说,李翔梧的父亲李书显是晚清秀才,热心教育,曾在村里创办“三余学校”,免费教授贫困子弟读书识字,向学生灌输进步思想,洛宁县许多革命先辈都曾在这所学校读书。
“三余书屋”建成至今,已收藏红色党建类、文化类、科技类、少儿类等图书3000多册,年均借阅量达6000册次。在李少武的推广和倡导下,“三余书屋”成了村民们常去的“打卡点”。
如今的中高村,村民共读蔚然成风。书香的浸润不仅提升了村民农业技能,还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文明乡风。
中高村将“三余书屋”作为文化培训、致富培训的重要阵地,邀请专家开展种植、养殖技能培训,让群众更好掌握好技术和要领。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中高村还结合红色教育资源和传统节日,广泛开展“读红色书籍,讲文化故事”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文明礼仪等主题阅读活动,用革命先烈的事迹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
“现在,村民一有空就来书屋‘充电’,慢慢地,观念的变化带动了风气的转变。”李少武说,这几年,村里的志愿服务多了,给老人免费理发,给五保户免费照相;村里卫生好了,污水臭水不见了,随手捡垃圾成了习惯;红白事都在村里大食堂办,不攀比、不浪费、不奢靡。
当知识照亮田野,当阅读成为习惯,移风易俗便有了最持久的力量。走在村中,“耕读传家”“天道酬勤”等书香味儿十足的民居门头牌匾不时可见,知识文化滋养着文明乡风,孕育着乡村振兴的希望。(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申利超 通讯员 陈志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