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电力洛阳公司党委深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支持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深化定点帮扶措施,发挥行业优势,科学谋划、多维推进,推动定点帮扶工作走深走实。
六月初的一个傍晚,暑气未消。在洛阳市汝阳县三屯镇花东村驻村的田俊杰结束一天工作回到工作队驻地,还未推开房门,脚步却顿住了——一小堆鲜灵灵的桃子静静躺在门口。
正疑惑间,只听得不远处一声朴素的招呼:“俊杰,自家的桃,尝尝!”抬眼望去,那位刚送来桃子的村民身影已匆匆消失在村道拐角。田俊杰追出去,连一句“谢谢”都未能送达,只留下心头一片温热的涟漪。“那种被乡亲们默默记挂的滋味,比桃子本身更甜,也更沉甸甸。”他回忆道。
这十几个桃子,像一份无声的信任状,悄然标记着这位华润电力洛阳公司派驻汝阳县三屯镇花东村工作队员身份的转变——从初来时的“外来客”,渐渐成为了村民心中的“贴心人”。
初入花东:从“忧心”到“扎根”
2025年3月,带着公司党委的殷殷嘱托,田俊杰被选派到汝阳县三屯镇花东村开展驻村工作。这个地处于三屯镇西南部的山村,仿佛被群山环抱,24个自然村落稀稀落落地散落在起伏的山间。这里离县城直线距离不算遥远,但崎岖坎坷的道路却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了“小远征”。地广人稀,耕地匮乏,水源短缺,缺乏支柱产业,全村292户,其中脱贫户92户,监测对象16户。
走进花东村村委的那一刻,他面对的是三重“鸿沟”:企业到地方的跨度、发电运行到“三农”工作的差异、城市生活到乡村驻守的别离。现实的重担,让初来乍到的田俊杰心头不免蒙上了忧虑。
然而,公司的信任与家人的支持是他最坚实的后盾。“一定要把驻村工作做好,做扎实!”他暗下决心。
驻村工作,并非总与轰轰烈烈的项目相连,更多时候是琐碎日常的浸润。作为华润电力中西大区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姚政的得力助手,田俊杰的身影活跃在村头山岗:森林防火,他挨家挨户宣传,穿行于山林排查火险隐患;雨季来临,他关注道路状况,及时上报组织养护;村民生活用水紧张,他关注着供水设施的运行;麦收时节,村委院内的水泥地晾晒场上也能看到他俯身帮忙的身影。村里组织的义诊活动,他不仅亲自前往洛阳接送知名医院专家,更在活动现场忙前忙后,确保每一位需要的老人能顺利检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同细密的针脚,一点一点缝合着他与这片土地的情感联系。
翻山越岭的牵挂:一桶水里的百公里情
花东村的艰苦,首先刻在生活日常里。驻地条件简陋,适逢今年春夏天气持续干旱,吃水用水是个大难题。生活用水需要从几里外的东局村拉取。田俊杰的家远在一百多公里外的偃师区,每周的往返,成了他独特的“补给线”。
每逢离家返村,他车的后备厢里总是塞得满满当当。几个沉甸甸的水桶是必备品--里面装的是从家里带来的洁净生活用水,以解驻村工作地点用水的燃眉之急。除了水,还有他自己采购的米面粮油,以及一些特意为村里行动不便的老人准备的日用品。山路蜿蜒,每一次颠簸都伴随着桶里水花晃动的声响。这每周百余公里的“负重”往返,不是简单的通勤,而是一个驻村干部将家的温暖,默默背进深山的坚持。
从郑州到洛阳:让“土疙瘩”变“金钥匙”
驻村帮扶,产业振兴是长远之道。消费助农,是打开市场、提振信心的关键一步。2025年5月,田俊杰跟随姚政书记的脚步,走出了大山,走进了省会郑州那场精心打造的爱心助农展销会现场。金黄的汝阳麻花、温润的梅花玉、药香沁人的手工香包、新鲜的花生红薯、土鸡蛋……花东村的特色产品在海汇港惊艳亮相。田俊杰在现场忙碌着,向顾客热情推介,引导线上预订。他亲眼见证了城市居民对乡村产品的喜爱,也深切感受到消费帮扶给村民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希望。这次成功的尝试,如同点亮了一盏灯,让他看到了花东村农产品走出深山的巨大潜力。
郑州的成功经验,点燃了他心中更大的热情。“把展销会开到‘娘家’去!”一个计划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今年中秋节,他要积极协调,争取将花东村的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办进华润电力洛阳公司!“让公司的同事们都能尝尝我们花东的‘山珍’,用大家的实际行动,为村民再添一份收入。”田俊杰眼中闪烁着务实的光芒。从郑州到洛阳,这条助农之路,他决心越走越宽,让花东村的“土特产”真正成为村民致富的“金钥匙”。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一件件带着体温的小事。他用脚步丈量着花东村十二个村民组的距离,用汗水回应着留守老人们期盼的眼神。那十几个放在门口的桃子,是村民用最朴素的方式,回应着他的付出,这份认可,比任何勋章都更珍贵。“既然来了,就得让这里变个样。”田俊杰的话语平实却充满力量。在这条从“外来客”到“贴心人”的路上,他正用最朴实的行动,书写着一名华润电力驻村干部的赤诚答卷。山风拂过花东村的田野,仿佛也在轻轻诉说着这个关于扎根与希望的故事。
田俊杰的故事,是华润电力在豫西乡村大地上众多“沉下去、扎下根”身影的一个缩影。从偃师区缑氏镇邢村的毛西和、侯学东到汝阳县三屯镇花东村的田俊杰,一批批洛阳公司驻村干部接力奔赴,将企业的责任与温度融入乡村振兴的脉络。(通讯员 刘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