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新安县人,家族长辈有习书传统,出过多位书法大家,我对书法也颇感兴趣。研究民国书法,丰富了我的退休生活,也让我了解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民国书法家故事。”近日,71岁的王经华老人告诉记者。
王经华和《民国书法拾遗》(两册)
“我是新安县人,家族长辈有习书传统,出过多位书法大家,我对书法也颇感兴趣。研究民国书法,丰富了我的退休生活,也让我了解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民国书法家故事。”近日,71岁的王经华老人告诉记者。
王经华老人潜心研究民国书法,近日出版专著《民国书法拾遗》(两册),共计54万字。书法评论家称,此书“有一定的探索性意义”。
研究民国书法,他推出54万字著作
“在单位组织的欢送会上,我发表了题为《我不想说再见》的退休感言,表达了我对工作岗位的留恋和面对衰老的无奈。”王经华说,随着时间的流逝,他逐渐感到,退休并不意味着什么事情都做不了,而是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做又做得了的事情。
王经华在市文联、市政协学习文史委等部门工作多年,一直与文字打交道,积累了不少零散的文稿。他把这些文稿整理后,在退休的第二年便出版了28万字的散文随笔集《雪泥鸿爪》,获得了众多朋友的好评和鼓励。
紧接着,他又发挥自身优势,广泛搜集资料,深入思考探究,撰写书法文章。十年磨一剑,最近,他的书法专著《民国书法拾遗》(两册)出版,共计54万字。著名书法评论家西中文称此书“有一定的探索性意义,它提示人们,对民国书法的研究,应该从大而化之的宏观叙事中走出来,从具体而微的书法社会学研究入手”。
王经华系琅琊王氏后裔,远祖曾出现数位书法大家。民国时期,则有新安人王广庆这位金石书法人物名重中原,抗战时期曾任国立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建议张钫收购唐人墓志,建馆收藏,他还是千唐志斋的命名者,邀请其老师章太炎题写斋名。
王广庆在从政从文之余,广泛搜集民国书法作品,他的父亲去世时收到民国政要、名家作品40余件,其中不乏章太炎、于右任、吴敬恒、谢无量等名流大家的作品。王广庆的书法功底也很深厚,他以碑体行书闻名于世。
“我注意发挥家族优势和地域优势,广泛搜集与王广庆有关的书法资料,并自新安而洛阳,而开封、西安、南京和宝岛台湾,考察探究,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写成《民国书法拾遗》打下了基础。”王经华说。
详细探究康有为的洛阳之行
“《民国书法拾遗》的第一篇文章是《一次难得而成功的书法之旅》,我在文中详细探究了康有为的洛阳之行和开封之行。”王经华说。
1923年4月,北洋军阀直系首领吴佩孚在洛阳迎来50岁生日,各省督军、省长亲临或派员,纷纷到洛阳为吴佩孚祝寿。洛阳街头一时车水马龙,冠盖云集。吴佩孚以“廉洁文雅”标榜,表示只收字画、花木一类寿礼。在这些礼品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是冯玉祥送的一坛清水,寓意“君子之交淡如水”;二是康有为撰书的一副泥金对联:牧野鹰扬,百岁功名才一半;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
王经华说,吴佩孚庆寿活动的亲历者、新安人张钫回忆,吴佩孚收到康有为的寿联后,致函康有为表示感谢。康有为复函对吴佩孚大加赞扬,并表示遇到机会访洛之意,吴佩孚表示欢迎。1923年6月,康有为来到洛阳,与吴佩孚互道倾慕。
康有为在洛阳停留两周,游览了龙门石窟、关林、北邙古迹,探访了周、汉遗址,领略了伊洛形胜,每到一处皆兴致颇高。
康有为在洛期间,张钫陪着游玩。随后,在康有为前往西安途经新安时,张钫邀请他前往私人花园“蛰庐”(千唐志斋)游玩。
“康有为在新安停留三天,游览了汉函谷关等名胜。1923年9月,康有为从西安归来,又入住‘蛰庐’。”王经华说,这次,康有为在新安写了不少诗词、联语。目前,在千唐志斋博物馆,还能看到康有为题的“蛰庐”“汉函谷关”等字。
王经华认为,康有为的洛阳之行,是一次书法之旅,他留下的题榜大字大气磅礴,是难得的书法珍品。
“铁三角”留下书法佳话
在《民国书法拾遗》中,王经华还写到了堪称“铁三角”的于右任、张钫、王广庆三位民国书法家。
于右任是陕西三原人,张钫、王广庆均为新安人,他们是如何相识的?“1918年,于右任担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张钫任副总司令,王广庆任秘书长,三人的友谊自此开始,持续终生。”王经华说。
王广庆的父亲王子谅去世后,王广庆邀请章太炎撰写墓志铭文章,于右任书丹,吴敬恒篆盖。王子谅墓志铭集三位名家之手笔于一体,被誉为近代“三绝”墓志铭。
于右任与洛阳渊源颇深,目前他的书法作品在洛阳多地留存。王经华写有《千唐志斋馆藏民国书法述评》一文,详列了该馆收藏的民国书法作品,包括康有为、吴昌硕、于右任、章太炎、李振九、冯玉祥、王广庆、张钫等题写的40余件书法作品(大多为刻石)。
在偃师博物馆,有一块杨勉斋墓表,该墓表的撰文者为河南名耆李时灿,书丹者是于右任。杨勉斋,生于1886年,偃师人,18岁考中进士,被誉为“中州才子”。辛亥革命之后,杨勉斋被推为河南省临时议会议长,后因积劳成疾,不幸于1912年6月病逝,年仅26岁。1918年4月,杨勉斋墓表刻立于墓前。
“于右任的书法以草书著称,但是他题写的杨勉斋墓表为楷书,字体长方,工整大气。”王经华说,观此作品,颇有王羲之的风格,可以看作是于右任早期书法的代表作,对研究于右任的书法之演变弥足珍贵。
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誓师北伐。宜阳人于化卿携军政府密信经洛阳赴陕西,联络于右任、张钫,以策成南北呼应之势,不幸在灵宝被镇嵩军逮捕杀害,年仅27岁。于右任深为于化卿的事迹所感动,挥毫写下了“于化卿烈士之纪念碑”9个大字。王广庆含泪为于化卿写了碑文。此外,在位于栾川县的常氏墓园石刻,也收藏有于右任的题字。
王经华说,尤为难得的是,于右任生前所写的最后一件书法长卷,是为王广庆重写的王子谅行状。王广庆曾回忆道,仅他向于右任所求的书法作品,重量“在百斤上下”,由此可知于右任与王广庆交往密切。(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余子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