圪当头村乡里中心
初夏,穿越偃师伊洛河夹河滩区翻涌的麦浪,便来到照亮中华民族文明曙光的二里头遗址。
“圪当头村与二里头村毗邻,大片的遗址区域就坐落在这里。”初到圪当头,古朴厚重的石牌坊、乡韵悠长的农耕园映入眼帘,村党支部书记郭会波毫不掩饰源自内心的文化自信。
文脉浸润了圪当头的乡土,而老百姓的幸福密码则蕴藏在村口改造一新的乡里中心之内。
共富工坊
圪当头村乡里中心是一栋两层小楼,便民超市、服务大厅、托幼中心、悦读空间等设在一层,二层整体打造了夏源针织共富工坊。“一老一小一青壮,都能在乡里中心找到归属。”郭会波坦言。
富起来,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自20世纪80年代起,针织鞋帽手工业在圪当头发展起来,家家户户“点火冒烟”。时至今日,圪当头70%的群众都是针织从业者。
走进共富工坊,夏凉帽、棒球帽、方巾、毛毯等针织品琳琅满目。一台台迭代更新的织机,诉说着针织业转型发展的历程。
“随着消费模式转变,针织业遭遇了发展的烦恼。”村民陶双双经营着一家针织企业,她说,圪当头针织行业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部位,前端缺原创设计,后端缺电商营销,仅靠拼成本,效益很难搞上去。
悦读空间
为此,乡里中心在规划建设中,瞄准电商和汉服设计两个“风口”,设置共享直播间、共富大讲堂、共享路演厅,打造集设计、培训、展示、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孵化器”。
一子落而满盘活。密集开展的电商培训班、引进孵化的汉服创客团队,迅速引发针织产业转型发展的“鲶鱼效应”。
原本加工床单的厂子,现在尝鲜汉服设计制作;以前“晕镜头”的乡村老板,已然能在直播间里侃侃而谈;年轻人回流、老设备更新成为“潮流”……去年以来,乡里中心组织培训18场,16家企业新上生产线,35家针织户开通直播间。“大伙儿重新找到了创业的感觉。”郭会波喜上眉梢。
思想先“炒热”,扶持跟上来。针对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乡里中心设置金融服务站,与多家银行合作,开展信用户评定,创新金融产品,优化贷款流程,为群众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目前,村内77家针织户成功办理贷款1600万元。
在重点服务产业发展、带动富民增收的同时,圪当头村乡里中心把托幼服务、日间照料等公益性服务与惠民超市、研学体验等市场化服务结合起来,以集体经营收益反哺公共服务支出,实现收支平衡、长效运营。
日间照料中心,按照“村里补一点、乡贤捐一点、群众掏一点”的模式运营,80岁以上老人每月只需要交100元,就能在这里解决午饭和晚饭的用餐问题。
产业有发展、服务有保障,群众活动也红红火火开展起来。依托乡里中心,圪当头村结合群众喜好,成立6个“自乐”组织,常态化开展秧歌队、广场舞等文化活动。
“办事的,培训的,直播的,购物的,跳舞的……乡里中心从早到晚不缺人气。”乡亲们的幸福感溢于言表,“我们一定要给家门口的贴心服务,点个赞!”(洛报融媒·洛阳网首席记者 白云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