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洛宁县立足“洛阳南部生态发展区”总体定位,围绕“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发展思路,持续深入推进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和“4+2”重点工作,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全县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洛宁县先后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苹果)、全国绿色食品(苹果)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河南省绿色食品示范基地、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被评为“河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品一标”证书数量和认证面积均居全省、全市前列。“上戈苹果”和“马店金珠沙梨”分别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地理标志农产品”。2022年、2023年,洛宁连续两年获评全市乡村振兴先进县。
到底洛宁做对了什么,让特色农业焕发出如此勃勃生机。
去年以来,洛宁县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瞄准绿色食品发力,成立了绿色食品等五大产业集群和优质水果、畜牧养殖等四大产业基地工作专班,紧盯“乡贤链+产业链”双链融合,创建“产业兴旺星”,积极培育苹果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金珠沙梨、畜牧养殖、烟叶、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走出了一条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特色富民产业鼓起群众钱袋子
洛宁独特的土壤、气候、海拔、光照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苹果、沙梨等水果生长,其种植的苹果和沙梨规模较大,知名度高,市场反馈好,经济效益明显,是该县名副其实助农增收第一品。目前,全县优质水果面积达到30万亩,年总产值达到20亿元,带动农户1.5万户以上,户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
去年以来,随着全省首家苹果产业研究院落户洛宁,上戈镇形成“一镇、一核、三中心、多园区”的空间布局,成功申报建设洛宁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一系列重要成果陆续呈现,洛宁水果产业展现出极大的品牌张力和发展后劲。
早在20世纪60年代,洛宁就是全国有名的养牛大县。进入新发展阶段,2019年洛宁再次入选“省级养牛大县培育县”“省级肉羊大县后备县”。按照市委“151”工作举措部署,该县依托金丰、鑫宁、圣阳、祥顺等龙头企业,积极探索推广“企业购牛+农户代养”劳务合作模式、“分散养殖+集中圈养”等豫西山区新饲养模式(即养牛大户农忙时集中养殖,在农闲时,雇佣当地群众利用荒坡饲草资源优势进行放养),既节约了饲料成本,又增加了群众经营性、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截至2023年年底,洛宁牛羊养殖产业共覆盖329个行政村,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2.49万头、27.48万只,带动农户1.1万户以上,户均年收入1.5万元以上。
一颗小核桃,带富一方人。2014年前后,文玩核桃作为经济林树种,在洛宁东宋镇广泛种植。经过10年耕耘,产业规模效益稳步提高,辐射带动东宋、马店等周边乡镇发展文玩核桃种植3.5万亩,年总产值达到4亿元,户均增收10万元。据介绍,该县文玩核桃占据北京潘家园文玩核桃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文玩核桃区域市场的定价中心、全国文玩核桃市场的风向标。
烤烟“金叶子”鼓起群众“钱袋子”。作为省烟草局确定的“全省六个核心产烟县”之一,目前,全县已培育形成小界乡、兴华镇、罗岭乡等5个万亩烟叶大乡,2023年种植烟叶9万亩,户均年收入9万元以上,烟叶产业已经成为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中药材产业方面,2023年新发展种植中药材1万亩以上,全县总面积达10万亩。在食用菌产业方面,以香菇、平菇、双孢菇、羊肚菌等品种为主,全县种植规模在3000万袋。
用一个个项目厚植乡贤干事创业的沃土
“每个在外的游子,都有一个返乡团圆的梦。家门口如果有干事创业的沃土,谁愿意在外漂泊!”在返乡乡贤座谈会上,乡贤们表达自己的心声。
乡贤黄红阳是东宋镇官东村村民。2019年,他在北京潘家园市场、涞水麻核桃市场等调研后,在东宋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号召下,筹资200余万元成立了洛宁县红阳猴头核桃加工厂,建立红阳猴头核桃电商团队,率先发展文玩核桃电商。
经过近5年的发展,东宋镇文玩核桃种植面积突破15000亩、年产值8000余万元,仅该镇官西村文玩核桃年收益在100万元以上的就有10余户、50万元以上的有20户、10万元至50万元的有60户。
去年,随着全省首家文玩核桃交易中心投入运营,一条集种植培训、雕刻加工、文旅文创、电商物流于一体的文玩核桃全产业链形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黄红阳的带动下,返乡创业,建立雕刻工作室,在家门口做起电商生意。去年,该交易中心电商销售总额突破1亿元。
文玩核桃打开了乡贤返乡创业之门,在外乡贤纷纷回乡接过产业发展的“领跑棒”。
景阳镇高标准打造金丰农牧肉牛养殖场和豫西最大的肉牛交易市场,其饲养量、交易规模均居全省前列,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底张乡乡贤返乡创业园初步形成以食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马店镇依托金珠沙梨研学中心、乔砧篱架密植“金珠果”示范园,带动全县9个乡镇、450余人加入种植协会,发展金珠沙梨种植超4万亩,1700余户群众从中受益,人均增收超过万元, “金珠果”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金疙瘩”。
乡村产业振兴,关键在人才。既要选好“一个人”,也要配强“一班人”。洛宁县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创造机会、畅通渠道、营造环境,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选优配强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打造了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
截至目前,洛宁县积极发挥乡贤返乡创业联盟作用,规划建设乡贤返乡创业园18个,有序推进40个试点村建设,厚植乡贤干事创业的沃土,吸纳乡贤企业60余家,全县共落地乡贤项目129个,总投资超40亿元,领办种植养殖大户等各类经营实体4500余家,带动群众就业5.1万余人。
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发展“硬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其中“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看不见的资源”恰恰是乡村最具竞争力的“卖点”,只要善于挖掘、懂得营销,便能够增强乡村产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村党支部书记金相超等乡贤推动下,罗岭乡讲理村将一处清朝时建成的旧院落改建为“讲理堂”,这里不仅调解邻里纠纷,还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正家风、聚正气、宣扬善孝文化,“老古董”成了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新阵地。
乡贤郭爱和在罗岭乡投资兴建洛阳三彩(国际)陶艺村,至今已举办7届“当日艺术展”,累计邀请艺术家550人次,捐赠作品613幅,154.8万元善款全部用于山区孩子的美育教育,同时,吸引爱心人士423人,为86所中小学设立“美育教室”,促进美育文化研学、传播,惠及万余名乡村学生,文化的“软实力”变成了发展的“硬支撑”。
乡村产业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只有有效激发农民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志气、心气、底气,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各类资源、帮扶措施向促进产业发展集聚,才能带动群众积极投身产业发展和增收致富、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王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