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工区红山街道坚持农产品特色化方向,打造“魅力红山”品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助力群众增收、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樱桃沟社区电商销售
“这迷迭香牛肉酱配馍也太好吃了吧!又香又辣,真带劲!”
“这个樱桃汁口感很好,给我来两箱。”
…………
在第九届四川农业博览会·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上,西工区红山街道枣园社区的迷迭香牛肉酱、迷迭香鲜椒酱、迷迭香鲜枝,樱桃沟社区的樱桃汁、芝麻酱、小磨香油、蜂蜜、薯片等特色农产品受到购买者一致好评,国内大型超市纷纷洽谈合作,产品市场前景喜人。
近年来,西工区红山街道坚持农产品特色化方向,打造“魅力红山”品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助力群众增收、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樱桃沟社区农副产品加工中心
农产品特色化,助力群众增收
走进史家湾社区的花青素鲜食玉米基地,晶莹的紫色玉米粒饱满丰盈,像宝石一样泛着亮光,十分诱人,吃起来更是清甜软糯,营养价值也比普通玉米高很多。
该社区负责人郭晓林介绍:“普通玉米一穗采购价才几毛钱,花青素鲜食玉米一穗最高可以卖到2.5元,今年8亩地的第一茬2万余穗玉米,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余元。”
采摘迷迭香
在红山街道,像这样的“金疙瘩”,不止花青素鲜食玉米一种。
近年来,红山街道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持农产品特色化方向,大力发展樱桃、葡萄、柿子、石榴等传统林果业,新增草莓、迷迭香等新兴种植产业,以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红山特色农业品牌种类。
延伸产业链,“魅力红山”亮品牌
迷迭香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草药,浑身都是宝。在枣园社区迷迭香种植基地,绿意盎然的迷迭香草,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幽香。
通过“三变”改革,枣园社区流转集体土地50亩,建设迷迭香种植基地,较以往种植模式每亩可增收近2000元,集体经济增收近10万元。
通过土地入股,郭松林一家人尝到了迷迭香种植的甜头。他说:“我种植迷迭香的路子真是走对了,收入比去年增加不少。”
迷迭香种植不仅使郭松林一家人走上致富路,也为枣园社区其他群众提供了增收渠道,并带动周边群众就业。
枣园社区负责人郭晓培说:“我们通过种植迷迭香,深度研发迷迭香产品,打造研学基地,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生产挂面
目前,红山街道已注册“魅力红山”品牌,建成樱桃沟农副产品加工中心,开发出樱桃汁、玉米糁、手工干饼、石磨面粉等特色农副产品20余种。
走进樱桃沟农副产品加工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生产面粉、挂面,并加紧发送订单。
该中心建设厂房1200平方米,集加工、销售、展示、体验及科研于一体,可年产石磨面粉200吨、玉米糁50吨、小磨香油5000公斤,实现年收益15万余元。
“中心安排了就业岗位30多个,群众可以在家门口就业。”樱桃沟社区负责人王道生说,“同时,中心每年还向辖区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发放项目收益9.8万元。”
红山红薯丰收
在樱桃沟社区大樱桃采摘园内,群众正在排队,将刚收获的红薯制作成红薯粉条。
种植户孙建国说:“今年,通过把红薯制成粉条、薯片,价值翻了好几倍。”
为提升“魅力红山”农副产品销量,樱桃沟社区还通过电商的形式,让产品走出去,让游客走进来。
王道生说:“我们在社区搭建了直播间,每场直播都人气火爆,像樱桃汁,客户一单都订几箱,有些外地购买者直接开车前来购买。”
“土产品”成了拉动产业链和生态旅游发展的动力,带动集体经济增长,实现群众增收。
竹里家酒店民宿
发展生态游,“小樱桃”写就“大文章”
生态旅游产业是红山街道的支柱产业。每年,红山街道以樱桃为媒,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红山街道举办花海节、美食节、自媒体网络直播大赛等各种樱桃主题节会活动,吸引游客纷纷前来。
樱桃红了,人气旺了,旅游火了,村民富了。“小樱桃”带火当地“吃喝游乐购”,群众收入不断增长。
位于樱桃沟社区的竹里家酒店民宿,环境优美整洁,打造了特色窑洞,每逢旅游旺季,游客源源不断,一房难求。
美丽红山尽是乡村振兴动人画卷
“我们依托红山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生意越来越红火了。”民宿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红山各采摘园收入超过2000万元,特色农家宾馆、民宿、饭店收入超过1000万元,旅游经济综合创收8000余万元。
西工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大攻坚、见实效、建新功’专项行动,落实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以建设‘红山小镇’为主抓手,深挖特色农副产品,壮大红山西部生态旅游,更好地造福群众、惠及民生。”(葛超 郜晓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