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洛阳新安的北冶镇岭后村,是名副其实的陶瓷特色村,也是该镇通过党建引领,培育乡土人才成功振兴民间传统工艺,实现强村富民的榜样村。
位于洛阳新安的北冶镇岭后村,是名副其实的陶瓷特色村,也是该镇通过党建引领,培育乡土人才成功振兴民间传统工艺,实现强村富民的榜样村。走进岭后村,“家家捶泥,户户做坯”,啪嗒啪嗒的打泥声,从各家院落中传出,交织成灵动的打击乐。近年来,该镇持续强化抓党建、促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成功培育了一批技术强、懂经营、讲奉献的乡土人才,他们常年活跃在陶瓷产业生产经营一线,将自身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成为群众心中“党建+产业致富”的“领头雁”。
“以前,这里可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地处山区,村民们日子清苦得很……”岭后村的村会计王平川说,直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才给岭后村村民带来了希望。改革开放之前,一些村民为了增加农闲收入,专为窑场做工,可当时陶瓷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上世纪80年代,岭后村联合周边办起过采矿厂,但由于污染重、环境差,没过多久采矿厂便关停了,这让发展刚有些起色的岭后村又陷窘境。真正让大多数村民脱贫致富、看见希望的,还是老行当——烧陶制瓷。
今年以来,在县委组织部门精心指导下,该镇创新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在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行党员“1+10”工作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又实施了“党员联系户‘1+1+10’”机制及“465”工作法。全镇936名党员参与到“党员联户”计划中来,切切实实把基层党务工作责任到人,落实到户。“‘+1’就是在原有党员联户的基础上,再加一个‘能人带头’,把各种能人乡贤吸纳到组织队伍建设中,发挥好诸如‘名誉村长’‘产业标兵’的引领效应。”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潘峰介绍说。
“1+1+10”——党员联户上门服务
为更好引领村民做大做强陶瓷产业,岭后村发挥“+1”优势,用好能人效应,依托王水平、王迷糊等一批优秀乡土人才,成立了支部领导下的村集体陶瓷专业合作组,不仅有效提高了村民生产水平,还建立起良好的市场秩序,引导村民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尤其近两年,该村坚持党建与优势乡土产业发展同谋共划、深度融合,发挥党组织在工作推动上的“核心”作用和在生产经营中的“督导”作用,实现了“原料供应、技术培训、营销推广、品牌包装、宣传推介、行业管理”的全产业链共建共享。
陶瓷产业发展关键靠技艺、产品、营销……技艺的传承是这门传统产业流芳百世、经久不衰的首要命题。为克服人口外流影响,技艺传承从党员带头做起。村老党员王平多年来刻苦钻研陶瓷技艺,勇于创新,他不仅手把手授徒,而且还将整个传授过程用视频录下来,方便学员学习。老手艺人王铁练创办“彩陶坊”社,帮助一些家庭经济困难、技术力量薄弱的陶瓷从业人,钻研技术、开发新品、开拓市场,今年以来已陆续为50多名家庭贫困青年传授陶瓷技艺。除此以外,该镇还牵头组织实施“青蓝结对工程”,促成103对师徒结对谋业。目前,包括岭后村在内的北冶镇拥有3个综合性产业基地、7个艺术创作团队、23家个人工作室,1000余名陶瓷从业人员……使北冶陶瓷从单一的壶艺制作发展成陶刻、雕塑、堆花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艺术体系,诞生了蒋晓辉、高毅等多位省市“乡土人才”名人。
订单蹭蹭涨 发货忙不停
乡土产业既要有“泥土芬芳”,又要有“现代气质”。随着互联网经济的介入,岭后村及周边各村的网络销售也逐步扩大规模,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陶瓷品的销售渠道。“互联网让更多的人了解陶瓷、了解到北冶的特色乡土文化……在发展壮大陶瓷文化产业方面,北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下步全镇将坚持科学规划为引领、传承创新为核心、品牌打造为支撑,全力推动陶瓷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该镇党委书记李卫星表示,通过集聚大量专业技能的乡土人才,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岭后村的陶瓷技艺传承完成了从家族式、师徒式封闭型发展,向乡土人才带动、交流开放型发展的转变,广大村民通过参加各种壶艺大赛、交流活动等,技术和知名度日益提升,并形成了一批个人原创品牌。同时,该镇通过“新安窑”商标打造和品牌建设工作,积极申报相关品类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
通过党建引领谋产业、乡土人才带头闯、村民抱团拓市场,陶瓷泥已成为“致富泥”,行业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为让岭后(北冶)陶瓷“抟土成金、育树成林”,该村还将联合周边甘泉、张官岭等村打造北冶陶瓷产业集群。
岭后村陶瓷艺术展馆
据了解,目前,该镇已委托开封岩·风景有限公司对陶瓷小镇编制规划方案,其中在岭后村规划建设陶瓷产业园、陶瓷研发中心,在该村周边规划陶瓷学校基地、创意物流园、陶瓷博物馆和陶瓷旅游产品集散地。位于岭后村的陶瓷产业园和陶瓷研发中心正在高标准筹备建设,新引进洛阳汉汝钧陶瓷陶瓷有限公司和新安县北地窑陶瓷制品有限公司,已建成试产。(肖颖 李镇 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