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午,栾川县庙子镇汉秋村乡里食堂炊烟袅袅。(如图)73岁的孟宝琦用积分卡兑换午餐后欣慰地说:“虽说食堂是公益性的,但自己能出把力,吃起来心里更踏实。”
昨日中午,栾川县庙子镇汉秋村乡里食堂炊烟袅袅。73岁的孟宝琦用积分卡兑换午餐后欣慰地说:“虽说食堂是公益性的,但自己能出把力,吃起来心里更踏实。”
谁曾想到,半年前这个为提高老人就餐服务质量的食堂还一度面临困境。孟宝琦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食堂重获新生的关键。
“受区位条件限制,原有收入难以维持运转。”村党支部书记牛改见坦言。更棘手的是,长期的“单向给予”式帮扶,让部分村民产生了依赖心理。
面对困境,汉秋村党支部主动破局。走访调研中,他们发现不少村民家中都有富余的柴火、自种蔬菜等闲置资源。“何不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这个想法点燃了希望。
在党支部推动下,“资源变积分、积分换服务”互助机制很快落地。具体来说,鼓励村民将富余的柴火、蔬菜、米面等送至食堂,按市场价折算积分计入“积分存折”,就餐时直接使用积分券结算。
“家里的玉米糁、黄豆放着也是放着,现在送到食堂能换积分,我在这儿吃饭,心里特别有底。”前来兑换积分的71岁村民逯景山说。
这样的转变已成常态。据统计,自今年3月以来,食堂已累计收到群众送来的2100斤土豆、500斤米、180斤肉等各类物资,还有村民不时前来帮工,互助氛围愈加浓厚。
牛改见算了一笔账:食材本是最大开支,村民提供的资源有效降低了成本,食堂运营的底气更足了。
用积分券就餐是否划算?牛改见介绍,食堂提供午餐、晚餐,70岁及以上老人每餐仅需三分券,相当于3元,相对实惠。
不过在牛改见看来,更重要的是村民思想的转变。用富余资源换取热乎饭菜,大家从“被动接受帮扶”的旁观者,转变为“共建共享”的参与者,消除了“等靠要”思想,实现了自我价值。如今,食堂每顿就餐的老人稳定在五六十人。
牛改见透露,下一步村里还计划开辟共享菜地、组织集体劳动,拓展积分制内涵。
通过激活内生动力,汉秋村用市场化思维盘活闲置资源,探索出一条低成本、可持续的乡村公益服务新路径,进一步提升了治理效能。(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吕百营 通讯员 娄晖 张卓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