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烙铁温度很高,大家小心烫伤。色彩浓的地方要烙得深一点,一定要定好图,下笔精准。”
木质烙画
“电烙铁温度很高,大家小心烫伤。色彩浓的地方要烙得深一点,一定要定好图,下笔精准。”
近日,在伊滨区诸葛镇康庄社区邻里中心,每周的烙画公益课吸引了不少居民前来学习,正在讲课的老师是高滨滨。上课期间,高滨滨不仅认真指导前来学习烙画的居民,还免费为大家提供专业作画工具。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现在多叫“火笔画”“烫画”,是我国一种稀有画种。创作烙画要用特殊的工具烙笔,在作画时要把握好烙笔的火候、力度,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
高滨滨是一名90后小伙儿,老家在黑龙江,其家人在当地经营木工作坊。高滨滨在这样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年纪不大就在木工作坊的匠人里有了一席之地。过去20多年,高滨滨先后学会了木质烙画、木质绘画、套娃制作等传统技艺。
“2013年,我初到洛阳,就被这座古都深厚的文化底蕴震撼到了。”高滨滨回忆,那时恰逢阳春三月,牡丹的雍容华贵和洛阳城的盛景牢牢抓住了他的心。此后,他在洛阳两家牡丹瓷工坊学习陶瓷绘画技艺,其间还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并在伊滨区安家落户。高滨滨常说,定居洛阳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感恩洛阳接纳了像他这样执着的外来文艺青年,他要用一技之长回报第二家乡。
2021年,高滨滨被评为伊滨区木质烙画非遗传承人,并获得洛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优秀基层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22年,高滨滨在诸葛镇康庄社区邻里中心注册开办“洛阳市伊滨区诸葛镇瓷木坊”工作室。
“传承不是最困难的,最难的是发扬。”在高滨滨的工作室里,大大小小、形体各异的套娃摆放有序,墙上悬挂的烙画更是栩栩如生,细细端详,烙画人物生动传神,眉目间似有神韵,不禁让人惊叹作画者深厚的专业功底。
作品《烙画卢舍那》获2022中国·洛阳“三彩杯”(国际)创意设计大赛“应用成果奖”;作品《捕醉仙》《套娃》《烙画》分别获得“豫见非遗”2023年非遗传承技艺特等奖和一等奖;非遗烙画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多年来,高滨滨担起了学习、传承、推广烙画的使命,他不仅教授女儿,还通过公益课堂倾囊相授,帮助社区居民通过学习烙画艺术丰富业余生活,掌握一技之长。
“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烙画、学习烙画,我感觉自己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高滨滨说。(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赵硕 通讯员 任费伊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