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探索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提升基层群众的法治意识,在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饭坡镇汪城村文化广场上开展了一场别具生面的“12·4”国家宪法日普法宣传活动,有村民自编自演的反诈小品《天上不会掉馅饼》,有县司法局的同志开展通俗易懂的法治宣讲,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法律盛宴”。
为积极探索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提升基层群众的法治意识,在第十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饭坡镇汪城村文化广场上开展了一场别具生面的“12·4”国家宪法日普法宣传活动,有村民自编自演的反诈小品《天上不会掉馅饼》,有县司法局的同志开展通俗易懂的法治宣讲,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法律盛宴”。
弘扬法治文化 点亮美丽乡村建设底色
汪城村地处饭坡镇东北部,距镇政府2.5公里,全村总面积6.7平方公里,辖7个自然村13个村民组,共417户1694人。今年来,该村坚持党建引领,法治保障,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为目标,深入挖掘域内积淀的法治基因,以法治着墨绘就乡村建设新蓝图。村“两委”组织优秀党员、乡贤、乡村工匠等乡村能人组成村庄建设智囊团,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置司法调解室、睦邻驿站、妇联“妇女微家”等各类功能室,实现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在乡里中心提升改造法治文化广场,打造铸鼎台、普法长廊等活动阵地,建成村民议事角、民法典文化墙、小品景观等20余处群众“能看懂、能喜欢、能接受”法治街景,建成一批“党建+普法”“文化+普法”“特色+普法”的“双普法治风景线”,充分发挥“有形”阵地的“无形”作用,让普法常识潜移默化为群众的生活常识,不仅有效提升了村庄颜值,更是在全村营造了“园、屋、廊、亭、墙、栏、角”无处不在的学法氛围。
践行自治理念 助推村域自治体系升级
汪城村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构建四治融合社会治理新体系,组建一支由老中青结合的13名“法律明白人”队伍,充分利用“3·15”“6·26”以及民法典宣传月、“12·4”国家宪法日等专项普法宣传活动,将法律知识与群众的权益维护、人身安全、财产保护密切融合,通过以案说“法”、以案释“典”的方式,借助生动的案例、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民法典》进行深入解读,有效提升了农村地区群众的法治素养,增强了村民学法用法、依法自治的能力。今年以来,全村开展普法讲座10多场次,成功调解30余件纠纷,入户宣传法律法规超300人次。创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3名“法律明白人”分包13个村民组,各组成立1个普法志愿服务小分队,通过网格化收集群众常见的邻里纠纷、土地争议、妇女维权、财务纠纷等法治需求,进行集中、就地化解,常态化开展民风评议、村庄清洁等志愿服务项目,引领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积分服务工作机制,把遵纪守法纳入积分管理,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村、组治理的积极性,让民主自治成为村域治理的“奠基石”,初步实现了“群众的事情,群众议、群众干、群众管”,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2023年以来,开展村庄清洁8次,开展“好家风”“好儿媳”“好公婆”等传统美德活动评选各1次,评出“最美庭院”32户。
培育特色产业 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今年村子事务少了,我和老伴闲时在家养蚕,光卖蚕茧今年就赚了7万多块钱。”汪城村的妇女主任郭志霞表示。村风正,民风淳,人心齐。家家户户都忙乎着发展自家的产业,村委今年引进桑蚕公司,与村里20多户农户签订了种养协议,流转300亩地种桑树,20多户群众种桑养蚕实现在家门口增收。村里的仓库,镇区两三个药材收购商户前来租赁。外乡的老冯在村外河滩边上承包了100多地,种起了芦笋。“咱汪城村现在有7宝,养蚕、种香菇、养鹌鹑、种中药材......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产业,咱村的群众增收问题不大,人均收入大概在15000元左右。”汪城村支书正在与伊川的投资商协商如何把村里的荒坡利用起来,进行整村运营,由“建设”向“运营”转变,将汪城村培育成有鲜明市场定位和文化个性的农旅村庄,投资运营商负责资金和植入业态,村集体参与建设,形成三方齐心共举乡村振兴大业的新局面。(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