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香包,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现在,色彩艳丽、寓意吉祥的香包,再也不是端午节的专属。它们可作为家庭装饰、汽车挂件等,也可作为赠送亲友的礼品,受到人们的喜爱。
工人缝制香包
戴香包,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现在,色彩艳丽、寓意吉祥的香包,再也不是端午节的专属。它们可作为家庭装饰、汽车挂件等,也可作为赠送亲友的礼品,受到人们的喜爱。
盛夏,在汝阳县三屯镇丁沟村李阿婆香包厂里,弥漫着草本的清香,李阿婆香包第三代传人李水琴正在和工人们一起缝制香包。“我们现在有40多人参与制作香包,产品供不应求,目前订单已排到了9月。”李水琴说,在农闲时节,村里的妇女们来到厂里缝制香包,还可以增加收入。
近年来,汝阳县依托特色资源优势,紧扣康养文旅产业发展主线,积极培育艾草产业链,推动特色康养产业蓬勃发展。李阿婆香包是汝阳县艾草产业链的重要一环,香包的成分包括当地艾草和十几种中草药、香料。
“牡丹”香包
为了让香包跟上时代,吸引年轻消费群体,近年来,李水琴对李阿婆香包传统配方进行创新升级,精选苍术、白芷、薄荷、冰片等中草药,搭配陈年艾草,经晾晒、配比等程序,研磨成粉,让每个香包散发沁人心脾的草本清香,既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避暑驱蚊“天然药囊”,还给人们带来醒神等养生功效。
作为市级非遗项目,李阿婆香包历经四代匠心传承。从最初的虎头鞋、生肖香包等民俗纹样,到如今与文创团队合作,推出牡丹国色、恐龙IP等联名款香包,传统手工艺品不断焕发新彩。
李水琴的香包缝制技艺精湛,成绩斐然。她缝制的“聚福袋”和“抱脚娃娃”香包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专利证书,“牡丹”香包在河南省第六届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奖。
“在生产旺季,我们每天的艾草使用量很大,这些艾草都产自汝阳县,香包的畅销有效带动村民艾草种植和增收。”李水琴说,下一步,她将开发更多的香包产品,积极增加产量,努力满足市场需求,更好地带动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余子愚 通讯员 王晓玉 范浩鑫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