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和平的年代,聆听老兵的故事,仿佛翻开了历史那厚重而又波澜壮阔的一页,开启了一段跨时空的对话。
在这个和平的年代,聆听老兵的故事,仿佛翻开了历史那厚重而又波澜壮阔的一页,开启了一段跨时空的对话。
近日,伊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伊滨区民政局联合洛阳师范学院鸿都书院师生,共同开展了一场特殊的“烽火记忆·青春接力”主题访谈活动。孝文街道康庄社区九旬高龄的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郎现有与年轻的退役大学生们围坐一堂,用朴实的语言还原战壕里的青春,用两代军人的共鸣诠释信仰的力量。
“那时候,我就是千千万万志愿军里的一个兵,扛着枪,蹲在战壕里。”郎现有的声音沙哑却坚定。1949年,15岁的他参军入伍,1950年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老人的回忆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最真实的战场细节: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单薄的棉衣被风雪浸透;冻成冰块的炒面需用体温焐化才能下咽;炮火轰鸣的夜晚,战士们互相用身体挡风保暖。“这枚纪念章,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我们所有没回来的战友的。”老人深情的说。
曾服役于武警某部的大学生实践队队员郭先闯感慨:“通过老班长的描述,让我们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血性。他们用最简陋的装备打赢最硬的仗,靠的是信仰而非条件。”
“郎老是‘活历史’,他代表的是那些奠定胜利基石却默默无闻的普通战士。”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郎老的讲述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年轻一代的深刻教育。这样的交流访谈,更能让现在的年轻人听见“战壕里的真实声音”。
临别时,郎现有挺直脊背,向年轻“战友”敬了一个标准军礼并说道:“国家强大了,但不怕苦、不怕死、保家卫国的劲儿不能丢!你们是读过书的兵,要替我们守好未来的‘阵地’!”
实践队员们庄严回礼:“请老班长放心!我们一定传承精神,在新时代站好每一班岗!”这不仅是对郎现有老兵的致敬,也是对那段不屈岁月的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