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滨,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戏曲追梦人”——他们不是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而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工厂里的厨师、小区里的保安、退休的保洁阿姨……五年来,他们在团长胡全和的带领下,从零开始学戏、排戏、演戏,硬是把对戏曲的热爱,唱成了上百场公益演出的“草根传奇”。
在伊滨,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戏曲追梦人”——他们不是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而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工厂里的厨师、小区里的保安、退休的保洁阿姨……五年来,他们在团长胡全和的带领下,从零开始学戏、排戏、演戏,硬是把对戏曲的热爱,唱成了上百场公益演出的“草根传奇”。
每周六清早,在小区广场或者地下室里,你总能听到悠扬的豫剧唱段。一群穿着便装的中老年人围坐一圈,有的拿着简板打节奏,有的对着手机录像反复纠正动作,他们就是“草根戏团”的成员,他们正在互相“抠戏”。
“在我们这儿,没有‘不会唱’,只有‘还没学会唱’!”团长胡全和笑着介绍。五年前,他拉上几位老戏迷成立了“草根戏团”,立下规矩:“谁要是想学,咱们好教;谁要想唱,咱们就想办法给他搭个舞台!”
家住寇店镇常村社区的杜会荣是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保安,偶然一次遇到戏团正在排练《花木兰》选段,从此就成了戏团的“铁杆学员”。“刚开始我连简谱都不认识,团长就从‘哆来咪’开始教。”如今,她已能完整演绎《穆桂英挂帅》选段,59岁的她还成了团队里的“银发台柱子”。
与其他戏团不同,团长胡全和还专门聘请了专业戏曲老师定期授课。豫剧名师马惠娟每周都会来指导:“他们可能动作不够标准,但眼里的热爱真是比俺们专业演员还纯粹。”
翻开团队的公益演出记录:建团五年,演出也有近百场。“哪里有需要,我们随叫随到。”胡全和说。
“戏曲的生命力就在民间。”伊滨区戏剧家协会主席张治伟评价,“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艺术不需要高高在上,市井也能成‘戏窝子’。老祖宗的东西,有人传、有人听,它就能活!”
暮色中,器乐声又起。路过的行人渐渐驻足——这或许就是传统文化最生动的传承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