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县白云小镇
“日借嫩黄初著柳,雨催新绿稍归田。”冬去春来,草长莺飞,嵩州大地披上新绿,沟域河川牛羊成群、坡上岭下“六朵金花”飘香,陆浑湖畔游人如织,白云山下民宿成集,嵩县的“三农”产业也随着甲辰龙年的春风开始了新一轮的脉动。
2023年,嵩县县委、县政府围绕“种药养牛搞旅游、精准培训助增收”的发展定位,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牢牢守住两条底线,强化动态监测,实现2.3万户脱贫群众、2835户监测对象精准帮扶全覆盖,脱贫户收入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农民可支配收入在全市领跑;新建高标准农田6000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1.98万亩、产量达20.99万吨,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65.2万亩。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特色产业均取得累累硕果,乡村振兴的“1234510”工作主线、全面有效增加群众收入的核心目标,已成为全县65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方向。
“三农”产业 成就斐然
嵩县以有效增加群众收入为核心,以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守牢防返贫、粮食安全两条底线,坚持“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持续扩大中药材“六朵金花”种植规模,5年间中药材种植面积从26万余亩增加到65.2万亩;与省科学院共建的“中原药谷”科创园落地运营,国药药材成果转化中心挂牌成立,进驻院士、专家等创新团队18个,建成创新中心7个,生物医药产值增幅在20%以上。稳固发展蚕桑、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新创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7个,位列全市首位。大力发展牛羊养殖产业,上线运营全省首家“牛交所”,“托牛所”模式在全省推广,牛、羊饲养量分别达15.11万头、30.23万只。九皋镇、何村乡分别入选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强镇。
2024年,嵩县继续锚定特色农业强县建设目标,以“1234510”为乡村振兴的工作主线,围绕“中药材种植、牛羊养殖、新文旅”三大风口产业,全力建设十大产业示范片区。
田湖3万亩丹参示范区、城关2万亩丹参示范区、何村和德亭6万亩柴胡示范区、大坪6万亩连翘示范区、九皋3万亩皂刺示范区等5个特色种植示范片区要连片发展,壮大规模。全年要新发展中药材种植5万亩,总面积要突破67万亩,并充分发挥“中原药谷”科创园的引领作用,全面争创中药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嵩县进入国家中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推进闫庄牛羊产业特色养殖示范片加快发展。按照“小群体、大规模”发展路径,完善“牛十条”,建好“托牛所”,育强“牛种业”,投放“养牛贷”,做强“牛交所”。目前闫庄黄牛市场在行业内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交易逢农历双日进行,早上6点开市,日进牛近千头,日交易成功300头左右。
紧盯乡村旅游新发展趋势,依托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和“中医药+生物医药”等产业基础优势,做优以大健康和康养产业为引领的环陆浑湖、环白云山绸子河谷和白云河谷、黄庄伏牛水乡等四大农文旅融合示范片区,叫响“湖山圣域、康养胜地”品牌。
党建引领 扮美乡村
坚持以“五星”支部创建引领乡村治理,2023年新创建“五星”支部7个、“四星”支部42个,“三星”以上支部占比达到51.6%,较2022年增加17.5%;253个乡里中心建成投用,6532个“三自”组织实现群众入组、党员联系、活动开展全覆盖,文明村占比达84%,市级以上文明乡镇实现全覆盖,饭坡镇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持续巩固“三清两建”成果,全县信访“四无”乡镇达到6个、占比38%,“三零”村314个、占比93%,较2022年分别提高7%、8.5%。
紧紧围绕乡村建设“184”行动,以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分批分类,梯次推进乡村建设。新修通村入组道路57公里,改造桥梁10座;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25所,新增学位2540个;16个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国家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建成20个中医诊疗康养服务中心;新建63个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站;深入开展“6664”行动,持续打造村景驿站、篱笆经济、街巷亮化、特色庭院“四大彩点”,完成145个村供排水一体化建设,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庄80个、示范村125个、达标村120个。田湖镇入选省乡村建设示范镇,城关叶岭、饭坡洛沟等14个村入选省乡村建设示范村,乡村更加宜居,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加强支撑 产业兴农
从挑扁担走山路卖皂角刺,到年入3000余万元的皂角大王,从一家富,到带动家乡富的九皋镇村民郭绍波介绍,近年来,嵩县乡村振兴各项支持政策的出台,吸引了更多乡贤返乡创业,开发皂角产业,初步形成集基地种植、科技研发、技术培训、生产加工、购销贸易于一体的产业链,叫响了“中国皂角之乡”品牌,擦亮了“中原药谷”名片。
为了解决农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打通资源人才资金循环的“任督二脉”,嵩县依托县域实际,推出六大支撑保发展。
科技支撑,依托“中原药谷”科创园,与河南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省农科院对接,建立嵩县专家工作站,联合搭建实验基地,着力提升中药材、牛羊育种水平,打造嵩县特色产业品牌。人才支撑,围绕中药材种植、牛羊养殖、新文旅等产业,通过招引育,吸引乡贤返乡创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开展精准培训,变本地普通农民为技术能人。金融支撑,抓住农村金融试点县良好机遇,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6月底,全县信用村占比在85%以上,推动银行委派优秀中层干部兼职乡镇副职或挂任金融助理,参与乡镇融资决策、产业贷款等高效便捷的农村金融“嵩县模式”。资金支撑,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1亿元,通过以奖代补、以工代赈方式,重点支持规模化产业基地、产业园区、村集体经济。保险支撑,加快推进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扩大政策性“三农”保险覆盖面,推动保险由“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转变。服务支撑,建立区域农事服务中心,为片区产业提供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农技指导、农机耕作、融资贷款、保险办理、政策咨询等全方位服务。
实事求是 贴近百姓
不唯上,不唯书,只求符合实际情况,满足群众需求。只要是能解决乡村振兴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在嵩县都能得到很好的落实执行。
乡里中心不求大,不求全,只求服务群众,让群众乐意去。融入超市、融入农村集市、融入养老和幼儿托管服务、融入志愿者服务……田湖镇探索建立了银发工坊,让老年人空闲时间到乡里中心作丹参加工、剪皂刺;饭坡镇推出的巾帼工坊打造“无围墙工厂”,实现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之前在家闲得慌,只能打打麻将,现在来工坊干一天能挣好几十块钱,够给小孙子买零食啦。”在田湖镇大石桥村银发工坊内,王奶奶通过分拣丹参,拿到了一天的薪酬后开心地说。
这些做法让乡里中心真正受到群众喜欢,乐意去乡里中心娱乐活动、串门聊天、增加收入、享受服务。不断推进实施的供排水一体化工程,让旱厕变成水厕,还新建了家庭淋浴房,农村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群众的获得感满满。
从群众的需求出发,让群众参与到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和乡村治理中去,田湖镇的“1234”(1是党员干部引领;2是群众参与设计,群众参与监督;3是群众主动提出占地不用赔,门前的私搭乱建清除不用赔,附属物自愿清理不用赔;4是房前屋后自己干,邻里之间协同干,以工代赈补贴干,跟着工队挣钱干)模式得到了群众的接受和好评。群众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乡村面貌日日换新颜。
展望未来,嵩县将继续坚持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和发展丘陵山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嵩县模式”,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全县65万干部群众将携手共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心,谱写“三农”新篇,构建和美家园,努力开创嵩县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贡献力量!(赵清俊 嵩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