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农历二月十五,是岳飞诞辰921周年。为迎接这一天,偃师区首阳山街道寺里碑村的岳文超老人早早把老房子收拾好,准备祭拜岳飞。“俺村一大半村民是岳飞后裔。”他说。
岳文超
明日,农历二月十五,是岳飞诞辰921周年。为迎接这一天,偃师区首阳山街道寺里碑村的岳文超老人早早把老房子收拾好,准备祭拜岳飞。“俺村一大半村民是岳飞后裔。”他说。
岳文超今年74岁,喜欢保存和岳飞有关的书籍,曾参与编写村里的《岳氏家谱》(再版为《岳氏世谱》),对村里岳氏一族的传承非常了解。按《岳氏家谱》记载,他是岳飞第三十二世孙,属北八门,在村里的辈分很高。他拿着《岳氏家谱》,讲述了寺里碑村岳飞后裔的故事。
一脉相传
寺里碑村有岳飞后裔十六门千余人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农历二月十五,岳飞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的一个普通农家。他的第一任妻子为刘氏。岳飞17岁时,生长子岳云,后生长女岳安娘、次子岳雷。宣和四年(1122年),岳飞从军报国。刘氏改嫁。后来,岳飞又迎娶妻子李娃,生下三子岳霖、二女岳银瓶、四子岳震、五子岳霆。因此,岳飞共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
绍兴十一年(1141年)农历腊月廿九,岳飞遇害于临安大理寺狱中。同一天,岳云也在临安官巷口枣木巷被当街斩首,年仅23岁。
据记载,岳霖生长子岳琮,岳琮二传至岳遘(gòu),迁居山西洪洞。明朝初年,岳飞第十一世孙岳峻,由山西洪洞迁洛阳东郊寺里碑村,繁衍生息,族人不断增加。岳峻九传至岳居安(岳飞第二十世孙),时遭明季世乱,举族皆逃,唯居安一人未尝稍离。岳居安生八子,居寺里碑村北,称为北八门。岳崇辅(岳飞第二十一世孙)归,生四子,居寺里碑村东,称为东四门。岳居安的堂弟岳呈秀归,生四子,居寺里碑村南,称为南四门。故目前寺里碑村岳氏十六门,传至今已30余代,占村里总户数的2/3,300余户1000余人。
此外,岳霖的后裔是岳氏一族中繁衍最广的,分布在河南汤阴、偃师、巩义、温县及浙江嘉兴等地。
一个传说
体现岳飞后裔的自豪和骄傲
岳文超和他参与编写的《岳氏世谱》
“实际上,在明末清初,村里还没有其他姓氏,只有岳姓。”岳文超说,最近几十年,村里其他姓氏才多了起来,而岳氏很多人也外迁至郑州、西安等城市。
关于岳飞的故事,村里代代相传。“爷爷告诉过俺,李自成打到洛阳的时候,就是经寺里碑一路向北,直指北京的。”岳文超说。
村里也有一个人人皆知的传说:寺里碑这个村名也和岳飞有关。传说岳飞抗金时,族里有四个姑娘带人跟着岳飞出征,最后战败被俘,但拒不投降,被金人活活烧死,后人为了纪念她们,将村名定为“四女碑”,而“寺里碑”就是“四女碑”的谐音。
可以肯定的是,“寺里碑”因村内有北齐平等寺造像碑而得名,和“四女碑”有无关系无法考证。“四女碑”虽是传说,但体现了岳飞后裔的自豪和骄傲。
一份执着
保存书籍手稿,记录历史传承
在岳文超家,保存有很多关于岳飞的资料。“作为岳飞的后裔,见到和岳飞相关的书籍就想读读,和岳飞有关的影视剧也会关注。”岳文超一边说,一边走上二楼的书房。由于家里正在翻修,很多东西已经打包保存,难以寻找,但他对岳飞的书籍很上心,随手一翻,就找到了一本1987年出版的《岳飞庙志》,虽然书皮完好,但“岳飞庙志”几个大字早已变淡,很难看清了。
“这本书我已经保存30多年了,是当年村里人一起去汤阴岳飞庙祭拜时买的。”岳文超说,当年,每到农历二月十五岳飞诞辰,村里的岳氏后人就会组团前往汤阴岳飞庙祭拜。他一共去了3次,前两次是哪一年去的,现在已经记不清了,最近一次去是2005年,“那次村里去了两辆大巴车,有百余人”。
这几年,交通便利了,很多人自驾前往,所以就没有再统一组织了。
除了岳飞的书籍,岳文超还保存了一箱“宝贝”——《岳氏家谱》的手稿。原来,村里的岳氏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续谱。然而,自1915年之后的70余年里,由于战乱等原因,续谱一度中断。1991年,经过族人合议,决定组织人员续谱。当年参与续谱的有十余人,岳文超是其中之一,他也是村里目前少有的仍健在的续谱人员。
为了摸清每一家的传承,岳文超花了一个冬天的时间走家串户,详细记录,《岳氏家谱》的手稿就是当年记录的底稿。1992年春,寺里碑村《岳氏家谱》续谱完成,分发各家。次年,他再次负责对家谱进行勘误,对村民反映的一些问题进行核实、修改,并印刷了新的版本。
30多年来,每到过年时,村里每家岳氏后人在团圆之后,都会翻一翻《岳氏家谱》,聊一聊岳飞的故事,看一看家谱上自己的名字——那是他们的“根”。
一个希望
将精忠报国精神发扬光大
长期以来,寺里碑村的岳氏后人和岳飞一样,充满尚武和报国之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先后出了两位将军。
“希望这里面的年轻一代岳氏后人将精忠报国精神发扬光大。”岳文超轻抚手稿,对未来充满希望。
提起精忠报国,岳文超笑着说,身边很多人受影视剧的影响,以为岳飞背上的字是“精忠报国”,其实他背上的字是“尽忠报国”。
据《宋史·岳飞传》载:“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宋史·何铸传》也有记载:“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
作为正史的《宋史》已有明确记载,那么“精忠报国”一说又从何而来呢?这与宋高宗御书“精忠岳飞”四字有关。据《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在平定了叛乱后,于绍兴三年(1133年)九月到临安觐见宋高宗赵构。赵构很高兴,赐给岳飞铠甲、弓箭等物,并御书“精忠岳飞”,制成锦旗一面,赐予岳飞,作为军中张挂的大纛(dào)。这可能是“精忠报国”之说的源头。之后,小说《说岳全传》、评书《岳飞传》都讲述了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使得“精忠报国”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
“所以,‘尽忠报国’是岳飞背上所刺之字,是激励自己的座右铭,而‘精忠报国’是宋高宗对岳飞的褒奖。不论哪一种,其中蕴含的爱国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发扬!”岳文超边说边轻轻掸去手稿上的灰尘,仔细将手稿的边缘对齐,小心地放进盒子里。(洛报融媒·洛阳网首席记者 李小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