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声震天、气势磅礴,村民们正在进行鼓舞排练,个个精神焕发。这是近日记者在宜阳县锦屏镇黄龙庙村乡里中心看到的一幕。
鼓声震天、气势磅礴,村民们正在进行鼓舞排练,个个精神焕发。这是近日记者在宜阳县锦屏镇黄龙庙村乡里中心看到的一幕。
近年来,黄龙庙村依托乡里中心,整合闲置资源开展培训服务,帮助居民掌握更多技能,丰富群众业余生活。
黄龙庙村培训服务的课程表上,盘鼓、普通话、书法、豫剧、音乐、茶艺等课程应有尽有。“目前,固定有30多名村民在这里学习。”黄龙庙村驻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马颢镛说。
黄龙庙村曾是软弱涣散村,村“两委”在群众中缺乏号召力。2021年,担任黄龙庙村驻村第一书记的马颢镛被任命为该村党支部书记,有驻村经历的他深知,凝聚人心是黄龙庙村发展的第一步。
马颢镛介绍,当时不少村民白天坐在路边唠家常,晚上聚在一起跳广场舞,活动零散单一,缺少组织性。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黄龙书画院等场所却少有人问津。
一边是缺少组织性的活动,另一边是闲置的资源,如何破题?
利用闲置空间开展技能培训,是马颢镛最初的想法。他在走访中发现,不少50岁以上的村民没有固定工作,对培训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大家有愿意学习就业技能的,也有想学业余爱好的。”马颢镛介绍,他有了建设乡村学院的想法,为群众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
闻听此消息,不少村民有了疑问,“收费吗?”“有没有补贴?”……经过马颢镛及其他村“两委”成员的耐心讲解,他们才放宽心,有了加入的意愿,还对培训课程表达自己的想法。
场地有了,学员有了,师资问题来了。“村里集体经济有限,花钱请老师不太现实。”马颢镛认为,还是得从本村挖掘人才。他在盘点过程中发现,村里每年有三四十名本科毕业生,还有已就业的教师、医生等,其中不少还是党员。
为把人才挖过来,马颢镛一个一个打电话,挨家挨户走访,表达改变村容村貌的决心,最终有20余人成为乡里中心的培训老师。“这些老师大都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离家也比较近,能够保证课堂教学质量。”马颢镛说。
为确保培训服务长效开展,黄龙庙村“两委”还安排专人进行管理,一方面做好培训场地和器具的日常维护,另一方面了解村民想学的课程,由马颢镛负责提前联系相关老师。
“真没想到,这把年纪还能在家门口上学,真得劲。我们一周能上四次课,每次都不重样。”58岁的学员王开亭笑着说,以前她主要在家带孙子,现在孙子能在乡里中心的二楼玩,还有专人照看,她能安心学习各种技能。
“在家门口就能听课学技能,村民们普遍反映生活比以前丰富了、充实了,感觉好得很。”马颢镛说。(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吕百营 通讯员 张珂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