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星期六下午,伊滨区诸葛镇康庄社区邻里中心烙画公益课上,90后小伙高滨滨都会认真指导前来学习烙画的群众,并为他们免费提供专业的作画工具,学员们可以用自己手中专业的烙画笔,亲自体验、学习烙画创作。
“电烙铁温度很高,大家要注意,小心烫伤。”
“色彩浓的地方要烙得深一点,色彩浅的地方就把温度调低一点。一定要定好图,下笔精准。”
……
每个星期六下午,伊滨区诸葛镇康庄社区邻里中心烙画公益课上,90后小伙高滨滨都会认真指导前来学习烙画的群众,并为他们免费提供专业的作画工具,学员们可以用自己手中专业的烙画笔,亲自体验、学习烙画创作。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要特别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
黑龙江90后小伙高滨滨,自幼跟随家人从事木工作坊,从业20年,掌握木质烙画、木质绘画、套娃等传统技艺,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2012年,他跟随国家一级美术家徐向东老师学习没骨画,2013来到伊滨区,踏上了向往的艺术之路。
“初到洛阳,我就被这座古都深厚的文化底蕴震撼到了!”高滨滨回忆道。那时恰逢三月,正是牡丹初开的季节,所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的雍容华贵吸引了各方游客,这盛世的美景更是牢牢抓住了高滨滨这个外来“小文艺青年”的心。他先后在我市两家牡丹瓷工坊学习了陶瓷绘画技艺,并在上班期间认识了妻子张海娟,于伊滨区安家落户。
高滨滨有着东北人与生俱来的热情和幽默,又学习到了洛阳人踏实包容的性格,更于此地收获了甜美的爱情。“来这里定居是我人生重要转折点。”高滨滨常说,他感恩这里,感恩洛阳这座伟大的城市,接纳并留住了像他这样一批执着的“文艺青年”。“我要用我的一技之长回报洛阳,服务伊滨,做一名‘优秀的基层文艺工作者’!”高滨滨说。
2021年,高滨滨被评为伊滨区木质烙画非遗传承人,为传承非遗注入了更加年轻的血液,并获得洛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会员、工艺美术师、优秀基层文艺工作者、河南民间文化传播大使、民间文艺之家和十大民间高手等荣誉称号。2022年,高滨滨在诸葛镇康庄社区邻里中心注册开办“洛阳市伊滨区诸葛镇瓷木坊”工作室。
“传承不是最困难的,最难的是发扬烙画。”在高滨滨的工作室里,大大小小、形体各异的套娃摆放有序,悬墙而挂的烙画更是栩栩如生,细细端详,烙画人物生动传神,眉目间似有神韵,不禁让人惊叹作画者深厚的专业功底。
在高滨滨看来,这些年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工作和生活很幸福,也很知足。“现在开了工作室后,能够传承烙画这门手艺,我很骄傲!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烙画、学习烙画,感觉自己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高滨滨说。
古人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烙画的传承事业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正因为有了高滨滨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才有了如今的成绩。对于高滨滨来说,传承烙画不只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精神寄托。2022年,他翻阅古籍,在唐朝《唐摭言》一书中重新挖掘整理“捕醉仙”工艺,目前作品雏形已完成,已申报外观专利,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
在传承烙画的这些年中,虽然在经济上有一定亏损,但是从社会效应方面来说,收获是巨大的。短短几年内,高滨滨的作品《烙画卢舍那》获2022中国·洛阳“三彩杯”(国际)创意设计大赛获“应用成果奖”。《烙画荷》获2022年“喜迎二十大”洛阳民间作品大赛二等奖。《捕醉仙》《套娃》《烙画》作品获得“豫见非遗”2023年非遗传承技艺特等奖和一等奖。同时,为了更好地向大众宣传烙画,他还开展了一系列非遗烙画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等公益活动。
“工作室的开设,不仅搭建起了与群众的沟通桥梁,也可以帮助我们靠手艺实现增收。”高滨滨说。
除了传播烙画技艺,高滨滨更担负起传承烙画艺术的使命,他不仅教授女儿,还广收学徒,倾囊相授,助推当地社区居民开展烙画事业,带领他们一起弘扬和传承烙画这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