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的想法是‘短平快’,拿到土地以后3个月要回本,现在我明白了,这种思路行不通!”在近日举办的2025年宜阳县高素质农民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智慧农业培训班上,宜阳县柳泉镇种植大户张国武分享了自己观念转变的过程。
“以前我的想法是‘短平快’,拿到土地以后3个月要回本,现在我明白了,这种思路行不通!”在近日举办的2025年宜阳县高素质农民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智慧农业培训班上,宜阳县柳泉镇种植大户张国武分享了自己观念转变的过程。
此次培训紧扣“智慧农业”主题,采用“理论+实训”的教学模式,在10天的集中培训中,共有来自全县各乡镇的57名退役军人及农业产业带头人参与学习。
三乡镇种植大户郭红娜在培训中找到了解决难题的新思路。她承包的丘陵地长期面临缺水困境,只能通过种植红薯、花椒、大蒜及中草药等耐旱作物取得效益。“上了培训班后,我计划引入农业植保无人机,让田地减少对人工的依赖,并安装小型气象监测和病虫害预警设备,实现早发现、早应对。”郭红娜说。
张国武改变了短视观念,决心以长远眼光规划农业发展。他计划从承包的土地中拿出一小块进行试点,引入土壤墒情和微量元素检测等智慧农业设备,通过小范围的试验,慢慢学习和摸索技术,再考虑逐步推广。
宜阳县某农业科技服务公司负责人张腾飞很早便涉足智慧农业领域,主营农业无人机等智能设备。“上了培训班后,我认识到公司在智慧农业领域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计划将现有无人机技术和运维经验与智慧农业新场景深度结合,实现转型升级。”张腾飞说。
宜阳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培训并非传统的农业技术普及,而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智慧赋能”,通过培育高素质农民,将先进的智慧农业技术、理念和模式引进来,直接服务农业生产一线,是推动全县农业从“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步。(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周欣然 通讯员 穆造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