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三层小楼临街而立,掩映在梧桐树的一片青绿之中,人来人往,笑脸盈盈。这便是宜阳县香鹿山镇香泉村的乡里中心了!
香泉村乡里中心
一栋三层小楼临街而立,掩映在梧桐树的一片青绿之中,人来人往,笑脸盈盈。
这便是宜阳县香鹿山镇香泉村的乡里中心了!
秋后的清晨格外凉爽,香泉村党支部书记史功伟一如往常早早守在门口,家长里短、村情民意都在迎送寒暄之间了然于胸。
楼是崭新的。得益于“三清两建”,原本闲置的淀粉厂被收归集体,重装之后,气象一新,成了基层组织的新阵地。
楼里的服务更是“走心”的。老人要吃饭、孩子要托育、年轻人要学技术……大伙儿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都能得到解决。
“1700平方米的空间,办公场所不足30平方米,其余都留给了便民服务。”史功伟抬高了语调。
早上8点,乡里中心热闹起来。
“糁汤、鸡蛋,有包子!”80岁的独居老人王海川每天清早都会来百姓食堂吃早饭,史功伟热情招呼老人坐下。“签名字,扣积分,不掏钱就能吃上热腾腾的早餐。”王海川心满意足。
片刻之后,胡江涛领着孩子进了门。夫妻俩是大车司机,外出跑车时总会把孩子送到托幼中心。“都盯着呢。”史功伟摆了摆手,让胡江涛放心。
很快,一群年轻妇女涌了进来。“三楼的技能培训中心正在举办汉服妆造培训,一轮9天,上手快的直接到市里就业。”妆容精致的王彩妮已经准备好迎接新岗位。
曾经,村部大院门可罗雀,乡亲们“无事不登三宝殿”。而今,乡里中心何以能“火”起来?
香泉村给出答案:群众的立场、市场的思维、自治的活力!
乡里中心改建之初,“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的理念就确定下来。“过去村干部还有一间房,现在统统坐大厅,直接和群众面对面。”史功伟的态度很坚决。
与此同时,服务搞什么、不搞什么,由老百姓说了算。“一楼分区设置百姓食堂、日间照料中心、卫生室和理发店,二楼整层办托幼中心,三楼开展技能培训和健身娱乐……从上到下都是高频服务,没有一项花里胡哨的面子工程。”史功伟拍着胸脯。
那么,问题来了:整栋小楼装下来,要花几百万元,钱从哪里来?
托幼中心
“‘公益+市场’,场地换资金,谁受益谁投资!”拿托幼中心来说,村里提供二楼场地,从事幼教事业的胡清清承租并出钱装修开办托幼机构,在正常办学之余,为全村孩子提供公益托管服务,村集体则减免其三分之一租金。再比如,百姓食堂、理发店的运营,经营者做生意,兼顾老人吃饭、理发,村里同样提供减租优惠。
思路一转,云开雾散。在“公益+市场”模式下,经营者的成本大幅下降,老百姓的服务有了着落,村集体还有了可观的收入,可谓“一举多得”。不止于此,再加上其他集体经济项目,香泉村每年集体收入超过60万元。
钱怎么花?香泉村还有金点子。
集体收入不能一分了之。经过集思广益,村里借鉴江浙一带经验,依托工商银行“兴农通”线上平台,将部分集体经济收入以积分形式进行管理兑换。其中,每名村民每年50个原始积分,参与产业发展、乡村清洁、文化活动、矛盾调节等事项可以赚取积分,极大调动了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
“1分就是1块钱,吃饭、理发、买药、逛超市都管用。”史功伟举例说,年轻人王彩妮培训合格、成功就业,可获得200积分奖励,而王海川老人在乡里中心一日三餐,最多只需6个积分。
积分管理,数字赋能。“小积分”不仅兑出了文明新风尚,更撬动了基层“大治理”,让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在乡村扎根生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把空间留给乡亲们,把服务办到心坎上,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大伙儿怎么会不跟着党组织一起走?”史功伟言语间自信而笃定。(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田义伟 麦怡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