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洛龙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聚焦全区乡村振兴工作大局,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升华地域精神富矿,汇聚起铺展乡村精神文明发展的崭新画卷。
在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乡风文明作为发展之翼,以乡村文明建设的丰润成果滋养乡村发展沃土,助推在经济富裕的同时,同步实现精神富足。近年来,洛龙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聚焦全区乡村振兴工作大局,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升华地域精神富矿,汇聚起铺展乡村精神文明发展的崭新画卷。
文化产业驱动,赋能村域特色文化
守着文化“聚宝盆”,如何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近年来,定鼎门街道王庄社区依托周边隋唐里坊等旅游资源优势,全力冲刺民宿集群赛道。借鉴邵雍、李白的历史人物故事,试点阶段谋划打造了“烟村”“太白”两家民宿,开业以来平均月收入4万元,住宿率达85%。随后,萌宫、东陌酒店、吾居花园民宿、天街民宿特色纷呈,形成民宿集群发展态势。
“口袋有钱了,文化素养也得跟上,村儿里才有凝聚力,群众才有归属感”。王庄社区相关负责人感慨。
怎样将隋唐历史文化与村域文化特色有机结合起来,社区着实动了一番脑筋,最后决定建设一座社区博物馆。这座长廊式建筑依围墙而建,分文房四宝、诗词巷、礼乐巷、宫灯巷、洛城巷以及瓦片、柱础、门环、画像砖几部分,从建筑外形上将隋唐文化融入进来,也成为周边村民休闲、研学的好去处,让群众在共建共享中增强村域文化认同。
推行产业+文化“双驱动”的,还有科技园街道溢坡社区。溢坡社区依托五亩地茶果园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探索近郊乡村游+特色民宿+文化体验路径,建设茶果采摘区、生态步道、观景平台、凉亭、茶室等设施,开展果树认养、私人采摘体验、乡村文化探访,定期组织传统手工艺制作、民俗表演、茶文化讲座等,深度培育文化体验服务,打造拥有自然气息和文化内涵的溢坡乡土文化,让游客拥有独特的旅行记忆。
乡土习俗滋养,增强村域情感纽带
民俗文化是民间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生活、源于基层,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李楼街道五郎庙社区“立秋文化节”已成功举办了370届。最初以“立秋庙会”形式呈现,而今更名为“立秋文化节”。名称变化的背后,昭示了社会跃迁、经济发展的迭代变革,而恒久不变的,是村民对五郎庙社区文化的自发接力,对生活富足、崇德向善、和谐美好的精神追求。
现如今,社区的“立秋文化节”会热热闹闹演上3--5天,各方乡土能人汇集一堂开展近百场表演,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独杆轿”“海神乐”“鹰爪翻子拳”表演,以及传统的戏曲、小品和大型现代乐团的演出,以节日节庆活动表达丰收的喜悦、收获的充实。同时,“立秋文化节”还设置道德模范、先进典型表彰环节,在为周边群众开启文化盛宴、展现李楼风俗民情的同时,进一步传递勤俭节约、邻里和谐、诚实守信的现代文明理念。
文化阵地传语,激发见贤思齐力量
“以德修身、传家治世。建这座村史馆,就是要让自古以来的优秀家风、贤人能人事迹一代一代流传下来,让村里的民风越来越好”,八里堂村史馆的讲解员薛贵芳说。
关林街道八里堂社区是市级文明村,有着六百余载的发展史。村史馆内,详实丰富的文字和图片,同村里350多岁的皂荚树一起,诉说着该社区自明洪武南迁以来的建村史、新中国成立后的奋斗史、改革史、发展史,承载着社区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肩负的历史担当和光荣使命。
在崇德向善好民风的滋养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传承村文化、好家风的行列,其中既有“国家工艺美术大师”、“中原大工匠”、河南省级非遗项目(剪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飞投身社区活动、教授剪纸艺术的身影,也有“八里堂志愿者社区书画院”开展公益书法和绘画技能、造福乡里的活跃姿态。
家风家训馆同样作为呈现发展记忆、传承文明善德的承载地,以其无声却温润的持久力量,激发着新时代文明风尚在传承中焕发新生。太康东路街道大西社区家风家训展示馆内,记录着村民刘景周胸怀大爱、出资11万元为区第八小学捐书助教的义行善举,也颂扬着获全国无偿献血金奖的区优秀乡村医生李永强、不图名利十几年如一日为群众办好事的身边好人李建森、教子有方孝敬公婆的道德模范董淑阁......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文明乡风与时俱进,大西社区的文明画卷,是洛龙区各镇、街道全力抓好乡村文明建设、社区群众以“诚、淳、善”道德标准为美好生活积极奋斗的生动缩影。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文脉赓续,民风厚淳,村民安居,乡村发展才会蓬勃有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建设进程中,激发向善、奋斗、奉献的正能量,以一个人影响一群人带动一个村,正成为培育好家风好乡风好民风的普通共识,也必将汇聚文明合力让文明之花更加绽放、群众生活更加美好、乡村发展充满希望。(通讯员 郑牧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