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哗哗哗——”夏日天朗气清,在栾川县石庙镇龙潭村,山峦的翠色像浪涛一般涌向天际,打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喷涌而出,沃地农场主理人张杏杏洗好一篮鲜嫩的草莓、黄瓜,迎接研学的孩子们。
前锋村污水处理站
“哗哗哗——”夏日天朗气清,在栾川县石庙镇龙潭村,山峦的翠色像浪涛一般涌向天际,打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喷涌而出,沃地农场主理人张杏杏洗好一篮鲜嫩的草莓、黄瓜,迎接研学的孩子们。
水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以农场为坐标,溯游而上,七姑沟的泉水在山腰上汇聚成龙潭水库,依库而建的现代化水厂滋养着整个小镇;顺流而下,污水管网沿着河谷串联乡村,蜿蜒接入镇区污水处理厂,实现达标排放。
这一切,都在栾川供排水一体化智控中心实现在线管理,数据采集、水质检测、设备运行在大屏上一目了然。
市委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是基础工程。从“引泉掘井艰难吃水”到“拧开龙头随时可用”,从“污水直排靠蒸发”到“截污管网铺到家”,从“三天两头修”到“智控数字化”……当下在栾川,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的汩汩清流,正润物无声地拉开山乡巨变的大幕。
赤土店标准化水厂
吃上放心水
添水开火,水开下糁,慢熬半小时,一锅玉米糁汤满屋飘香。最近,赤土店镇上坪社区的王红每次端起饭碗,都下意识地觉得,“糁汤更甜了”。
其实,王红并不能尝出糁汤差别。只因熬汤的水从过去的山泉水变成了自来水,他便觉得吃得放心、舒心。
往昔不堪回首。早年,老王住在山里。“旱了没水,涝了水浑,冬天上冻,夏天水又容易变质。难不难?”老王回忆。那时,扁担、铁桶、大水缸,是庄户人家的标配。现在想起来走山路挑水的场景,他都觉得膀子疼。
后来,老王搬到了镇区。“自来水吃上了,但说到底还是山泉水。”老王说的是大实话。在很长的时间里,除县城及其周边,多数镇区的集中供水工程都是在山里拦水建坝,简易处理之后,输向千家万户。
“现在是真正的自来水、放心水。”老王喜上眉梢。今年,随着供排水一体化实施,由县自来水公司统一建设运营的赤土店水厂在大山里拔地而起,连同配套供水管网,让群众彻底吃上放心水。
不单是赤土店镇。按照建设“一盘棋”的理念,栾川已有3个乡镇实现自来水公司集中供水。至今年10月,所有乡镇供水工程将全部建成,彻底实现和县城同质、同网、同服务。
浊水变清流
陶湾镇前锋村万花谷以山花烂漫而得名。从农家乐到新民宿,胡延涛开办的“风情云舍”升级之后,定位更加高端。
“高”在哪儿?“独立卫浴算一项。”胡延涛不假思索地说。前不久,前锋村污水处理站顺利投用,替代了过去的“大三格”,民宿老板们担心的污水处理问题有了出路。
在万花谷口,一个颇具现代风的大型集装箱掩映在绿荫之间,顶部还安装有太阳能板。“这是新一代的污水处理系统。”科创清源环保科技公司总经理孙凤俭坦言。
“新”在哪儿?孙凤俭如数家珍:更先进,采用生物处理工艺,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一级A类标准;更低碳,光伏互补可弥补70%用电量;更智慧,融合物联网技术,通过远程控制、集中运维,人工成本降低70%。
山区高差大、居住散,污水处理贵在因地制宜。栾川坚持规划引领,绘就全域“一张图”。其中,城镇及周边村庄统一截污纳管,建设污水处理厂17座,实现乡镇全覆盖;在人口集中、相邻相近的旅游村和中心村,当地打破区域限制,累计建成污水处理站125座;在人口居住分散的偏远自然村,则建设规模不等的三格化粪池,分散就地处理。
“目前,栾川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已实现全覆盖,并全面打通管网入户毛细血管。”栾川县住建局局长赵小伟说。此外,当地将分散在乡镇的125座污水处理站,全部纳入智控平台,由科创清源公司统一运维,运营成本大幅降低。
运营可持续
汩汩清水带来山乡巨变。审视供排水一体化,资金瓶颈如何破解,长效运营如何落实,决定着工程的成败,也考验着基层的智慧。
对此,栾川县政府负责人表示,推进供排水一体化,关键在于坚持公益属性、注重市场运营,算好投资收益平衡大账,做到运营有主体、融资有渠道、还款有来源、服务可持续。
基于此,栾川打破“多龙管水”格局,明确自来水公司作为全域供排水一体化运营主体。一方面,把财政资金作为资本金注入自来水公司,并整合打包水库、水厂等经营性资产,用好资本手段,破解“钱从哪里来”问题;另一方面,健全水费收缴机制,以供水补排水、以城镇补乡村,实现县域内整体平衡。
“一吨水两块七,一个月二十多块钱,普遍都能接受。”龙潭村党支部书记郝跃川说。虽说以前吃水不要钱,但管网老化,隔三岔五修,镇村背了包袱,群众还不买账。现在,自来水公司建水厂、铺管网,水质好、服务好,大伙愿意出这个钱。更重要的是,水费收缴刹住了浪费之风,用水都开始精打细算了。
“供排水一体化,让吃水不愁了、用水方便了、环境变美了。”栾川县委负责人表示,当地将高质量推进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探索完善“建设‘一盘棋’、全域‘一张图’、运营‘一本账’”的建管运营模式,不断提升农村供排水保障水平,以水惠民、以水兴产,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白云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