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偃师市缑氏镇马屯村的人都知道,该村靠制鼓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产业示范村,生产的鼓畅销海内外,有“中国鼓乡”之美誉。如今,村民白天制鼓,晚上表演打鼓,在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更增添了文化气息。
村民制鼓
熟悉偃师市缑氏镇马屯村的人都知道,该村靠制鼓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产业示范村,生产的鼓畅销海内外,有“中国鼓乡”之美誉。如今,村民白天制鼓,晚上表演打鼓,在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更增添了文化气息。
河洛大鼓传承人使用的书鼓,就产自偃师
河洛大鼓是河南传统地方曲种之一。2006年5月,河洛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怀生是河洛大鼓传承人。
张怀生今年60岁,伊滨区庞村镇辛庄村人,自小跟着父亲学习河洛大鼓,9岁登台表演,5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河洛大鼓的表演和保护传承。去年,他成为我市8所中小学的外聘专家,向学生传授河洛大鼓。
书鼓是表演河洛大鼓的重要乐器,张怀生所使用的书鼓,产自偃师市缑氏镇的马屯村与金屯村,这两个村因制鼓而闻名。去年,缑氏金屯马氏制鼓技艺入选洛阳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马屯村,在偃师市远景鼓乐有限公司厂房内,68岁的姚顺通与儿子姚克涛正在制鼓。安装鼓皮、鼓钉固定……父子俩制鼓几乎全靠手工,动作流畅、一气呵成。姚顺通有34年制鼓经验,是资深制鼓师傅。
马屯村有上百年制鼓历史。近年来,该村的制鼓名气越来越大,重大活动现场常能看到“马屯造”,比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震撼全球的2008面直径1米的大红鼓,就产自该村。2009年,该村被评为我市十大文化产业示范村。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马屯村约有2/3的村民从事与制鼓有关的工作,有成品鼓加工作坊260余家、线上电商300余家,生产的鼓销往全国各地,并远销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目前,马屯制鼓业占据全国专业市场80%份额,线上年销售额达1.5亿元。
村民白天制鼓,晚上空闲时表演打鼓
马屯村不仅制鼓,还表演打鼓。夜幕降临,震天响的鼓声传到家里,姚顺通一口喝完碗底的汤,起身拉着孙女出门去看打鼓。在离他家不远的街道上,村里的打鼓队正在准备表演,10余名身穿传统民族服饰的队员面前各支一面大鼓,鼓圈上雕刻着金龙。随着音乐响起,她们挥着手中的鼓槌开始表演,鼓槌落在鼓皮上的一刹那如同惊雷,气势恢宏,鼓圈随之颤动,雕刻的金龙仿佛要腾空而起。
“这是我们的特色,叫鼓舞结合。”63岁的领队马红珍介绍,她们这支队伍叫马屯民族打鼓队,成立于2019年6月,有近30名成员,最年轻的30多岁,最年长的60多岁。
马红珍说,为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也为了给村里增添文化气息,她作为发起人成立了这支打鼓队,表演打鼓让大家放松之余,也能增强村民凝聚力、向心力,把村里的制鼓产业做得更大更强。
保护传承非遗项目,为洛阳都市圈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无论是河洛大鼓,还是缑氏镇的制鼓技艺,作为非遗项目,都是河洛文化的组成部分。
去年6月,洛阳获批设立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加强河洛文化生态保护,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去年12月,《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出炉,确立“三区一中心一枢纽”的战略定位,其中就包括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核心区。
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理事徐金星说,这些非遗项目能流传下来,离不开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这也从侧面说明群众安居乐业,有闲暇时间娱乐,进而出现马屯村“白天制鼓、晚上打鼓”的现象。洛阳都市圈所含县市全部在河洛地区,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文化传统,自古以来文化相融、文脉相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通洛阳都市圈的重要纽带。保护传承河洛大鼓、制鼓技艺等非遗项目,为加快推进洛阳都市圏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记者 魏巍 通讯员 王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