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笔杆、撸起袖子、扎根农村,从2017年11月至今,市委统战部派驻洛宁县东宋镇郭村村的驻村第一书记童红涛,从一名“办公室秀才”变成了“跑腿书记”。
童红涛(右二)为群众免费分鸡苗 李梦龙 摄
放下笔杆、撸起袖子、扎根农村,从2017年11月至今,市委统战部派驻洛宁县东宋镇郭村村的驻村第一书记童红涛,从一名“办公室秀才”变成了“跑腿书记”。
“大叔你好,今年收成怎么样?家里几口人外出打工?对咱村工作有啥看法?”天气炎热,连日来,童红涛顶着烈日进行入户调查,村民都热情地拉着他聊家常。
2017年11月,童红涛被派驻到洛宁县东宋镇郭村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不熟悉村情、不认识群众,工作就开展不起来。从那时起,定期到村民家里、田间地头了解情况,成了童红涛的工作常态。通过入户调研,他深知,想要改变郭村村的贫困状况,必须靠产业带动、持续“造血”。
去年11月,童红涛从朋友那里了解到,省农科院有一个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的无刺花椒种植项目,快到报名截止日期了。正愁找不到项目的童红涛当即开车直奔省农科院咨询,并邀请专家来村考察。时间紧、任务急,为了拿到这个项目,童红涛奔波往返于省委统战部和省农科院之间,历时3个月,终于赶上了“末班车”。今年3月,省农科院支持的350亩无刺花椒项目落户郭村村,覆盖147户村民,按市场行情,每亩每年可收入5000至7000元。
近两年,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童红涛“跑腿”争取来的项目一个个接连“嫁到”郭村村——引进投资500余万元、流转土地800亩的杜仲种植项目,发展屋顶光伏发电、土鸡散养、核桃种植、油葵种植……一沓沓票子装进了群众口袋,也换来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小童,我们家门口一直没有路灯。”“童,我们组有几户还没通自来水。”“书记,俺家门口那段路啥时候能修修?”……群众有困难,喜欢找童红涛。童红涛一一记下,想办法解决。他说,想要赢得百姓的“点赞”,不仅要鼓了群众口袋,还要善于解决群众的难题。
走进今天的郭村村,村容整洁、道路平坦、绿植掩映,彻底换了模样。这些变化,离不开童红涛不断“跑腿”“跑项目”。
村民往返县城不方便,童红涛积极协调县交通局,为郭村开通了直达洛宁县城的公交车,一天8班;村里路灯数量有限,他协调资金18万元,为郭村扩装路灯47盏;郭村小学条件简陋,他协调统战成员捐资10万元,为该校修建德育美育教室,送去电脑、投影仪、平板电脑、图书等;村里基础设施老化,他协调资金289万元,修建灌溉渠2.6公里,维修自来水管网1200米,绿化主干道1300米;部分群众缺致富技术,他积极协调引入花椒种植、土鸡养殖、湖羊养殖、电商技术等培训课程。
贫困户张治笑着说:“童书记和村干部身上常年是一身土、两脚泥,真为我们办了不少好事,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用自己的辛苦能换来群众的笑脸和认可,再多跑几趟腿儿,也是值得的。”说话间,童红涛又拿起手机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条招租信息:“洛宁县东宋镇郭村村有300平方米厂房可免费租用。非常希望无污染、噪声小,可以带动村民就业的企业来村发展!联系人童红涛,电话:13949290455……”(洛阳日报记者 李梦龙 实习生 郑锋龙 通讯员 刘晨阳)